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质量安全

四维经纬织安澜——乐平水利枢纽度汛体系的民生答卷

发布日期:2025-04-28 信息来源:第二分局   作者:梁红宇   字号:[ ]

在赣东北的山水脉络间,乐平水利枢纽库区防护及抬田工程项目部以“监测预警、工程防护、应急储备、人文保障”为经纬,在65公里堤防线与1.3万亩抬田区编织起抵御洪患的精密网络。这张“四维安全网”不仅是技术理性的结晶,更是民生至上的生动注脚——从水文数据的精准捕捉到堤防工程的毫米级把控,从应急物资的模块化储备到生命安全的全链条守护,项目部将度汛工作升华为一场与自然对话的系统工程,在山水之间书写着“防患于未然”现代治水答卷。

测:全域感知,解码洪水的“数字语言”

在乐安河干流及支流的17个监测断面,雷达水位计与多普勒流速仪组成“数字哨兵”,24小时采集水位、流速、降雨量等核心数据,经水文模型与气象云图的耦合运算,提前48小时生成三维洪水风险热力图。当虎山断面水位突破24.16米警戒值,智能预警系统0.3秒内触发分级响应,从水情捕捉到指令发布的无缝衔接,让洪水演进规律在数据矩阵中清晰呈现,为度汛决策提供“毫米级”科学依据,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解码”的认知跨越。

防:匠心筑堤,浇筑安全的“立体骨骼”

29座防护堤施工严守“三维密实度控制法”,每层30厘米填料经五次碾压、三次回弹检测,确保堤身压实度≥2.0g/cm³,抗渗性能超越10年一遇洪水标准;6.334公里防洪墙的钢模拼接处,超声波探伤仪逐毫米扫描焊缝,C30混凝土浇筑温度控制在25℃±2℃,刚性结构与精密工艺的结合,铸就洪水面前的“钢铁防线”。

13285亩抬田区采用“耕作土剥离-微地形塑造”技术,预留50厘米生态缓冲带,基础料按坡度填筑形成自然排水网络,配套DN1000暗管与田间明沟组成立体排水系统。这套“会呼吸的防护网”让1.33万亩农田在汛期实现4小时快速排涝,洪水过境后田间积水率低于3%,既筑牢防洪屏障,又守护了土地的生态呼吸。

备:平急转换,搭建应急的“时空驿站”

四个工区的标准化仓库内,50kg防汛沙袋按金字塔形码放,8台15kW抽水泵的吸水管路提前接驳,配电线缆缠绕成整齐的螺旋状——这些“等待检阅的钢铁方阵”通过二维码溯源管理,实现库存状态实时监控。针对51个电排站基坑,“模块化应急单元”集成发电机、抽水泵、急救设备,5分钟内即可完成从“休眠”到“作战”的状态切换,让应急响应进入“秒级时代”。

预制装配式防洪墙构件提前布放于各防护区,遇管涌、漫堤险情时,施工队伍可在2小时内完成应急拼接,较传统抢险效率提升60%。这种“像搭积木一样抢险”的技术创新,将工程智慧转化为可快速激活的安全储备,让潜在风险在“平急转换”中消弭于无形。

护:生命至上,编织安全的“最后一公里”

施工人员撤离路线图上,红色箭头指向3公里外的高地集结点,每个转弯处的太阳能应急照明桩经过三次夜间演练校准,确保15分钟内完成3公里安全撤离。针对28名老年工人的“一对一”帮扶预案,工棚内的紧急呼叫器不仅连接值班室,更串联起鸬鹚乡卫生院的急救通道,让“生命至上”的理念落实到每个个体。

按130%比例储备的救生衣印有荧光编号与穿戴指南,确保黑暗中10秒内完成穿戴;施工现场的8台应急救护车储备着可供200人使用72小时的物资,极端天气下2小时内完成全员撤离的“熔断机制”,这些充满人文温度的细节,让度汛工程成为有情感的安全守护。

从全域感知的“数字哨兵”到匠心浇筑的“立体骨骼”,从平急转换的“时空驿站”到生命至上的“最后一公里”,乐平水利枢纽项目部以“测、防、备、护”四维发力,在65公里堤线与万亩良田间织就的,不仅是抵御洪患的物理屏障,更是守护民生的系统工程。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