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坚克难保履约 奋力冲刺促生产 ——唐河治理工程(清苑区段)汛后施工全面恢复 |
|
|
|
|
秋高气爽,战鼓催征。随着河北省主汛期江河水位平稳回落,因汛情按下“暂停键”的唐河治理工程(清苑区段)已全面恢复施工。金黄的苞谷地旁,机器的轰鸣取代昔日的风雨声,穿梭不停的运输车辆,步履匆匆的施工人员,共同演绎着与时间赛跑、向目标冲刺的热血影片,项目部全体建设者正加大马力,全力以赴打响保障项目优质履约的攻坚战。 全面排查,筑牢恢复施工基础 汛期过后,项目现场面临“隐患未明、条件不足、资源短缺”三重挑战,为避免盲目开工导致安全事故或质量缺陷,项目领导班子带头组织各部门、施工队伍对项目全线施工区域展开拉网式排查,为恢复施工扫清障碍。 唐河治理工程(清苑区段)是典型线性工程,治理河道长31.92千米。为确保安全排查大起底、无死角,项目部采用“人工巡查+无人机航拍”结合模式,重点排查清水河沿岸边坡、基坑、临时堆土区的稳定性,检测新修筑堤身是否存在裂缝、沉降或滑坡隐患,对人工难以抵达的区域实施立体化监测。 脚手架搭设、施工便道、临时配电箱等临时设施是施工保障的重要支撑。为第一时间掌握临时设施受损情况,项目部重点检查脚手架、模板支撑系统是否出现松动、变形,对立杆基础沉降量进行测量,不符合安全规范的立即加固或更换;评估临时围堰、驻地板房、施工便道的抗冲击能力,修复被雨水损毁的防护设施。针对材料与存储安全,安排专人清理受潮、锈蚀的钢筋、水泥等主材,对防雨防潮措施失效的材料重新覆盖防护。为实时掌握周围水域情况,网格员定时核查周边河道水位回落情况及围堰完整性,设置水位监测点实时跟踪水情变化。排查共发现10项安全隐患,均已在要求时间内完成整改。 汛期过后,基坑、沟槽内普遍存在积水,项目组织施工班组配置多台抽水泵,对基坑、沟槽内的积水进行连续抽排,抽排过程中安排专人值守,防止水泵堵塞或抽排不彻底;积水抽排完成后,采用挖掘机配合人工清理坑底淤泥与杂物,对路基区域的淤泥层进行开挖移除,更换为合格的填料,确保基础施工环境干燥、整洁。 分序推进,聚焦关键工序攻坚 项目部制定了汛后施工进度计划,倒排施工任务,明确各施工区域资源配置,同时制定专项施工方案,确保履约节点可控。 针对汛期后路基含水率偏高问题,项目部采用“晾晒+排水降湿”工艺降低含水率;同步优化压实流程,采用“先轻压、后重压、再静压”分级压实法,确保路基压实度符合规范要求;建立“班组自检、技术复检、监理验收”的三级质量检测体系,层层检测,确保路基工程质量达标。 针对堤岸边坡加固问题,项目部将单一沙袋回填方案优化为“土工格栅+沙袋组合防护”方案,土工格栅能够增强边坡整体稳定性,沙袋回填提升局部抗冲刷能力,优化后方案不仅提升了加固效果,并将施工效率提高50%。 项目部针对桥梁梁体吊装施工,采用“高精度定位+专人指挥”模式提升梁体就位精度。调整吊装时间,保障橡胶支座安装质量,增派专业技术人员现场盯控,及时解决施工难题。9月28日,项目首座桥梁—小张庄村北桥吊装作业圆满完成,标志着项目桥梁上部结构施工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后续桥面铺装、附属设施施工等工序高效推进奠定坚实基础。 强化管理,压实责任确保目标 为确保项目按期履约,项目部从“组织架构、技术支撑、外部协调”三个维度构建完善保障体系,破解施工过程中各类难题,实现工程质量与进度双达标。 项目建立了“项目经理牵头、项目班子包保、网格员具体落实”的三级责任体系,明确各层级、各岗位职责,确保责任到人、工作到位。项目经理全面统筹恢复施工工作,定期组织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重大问题;网格员分别包保路基、桥梁、路面等关键工序,负责本领域施工计划制定、技术指导与质量管控;施工班组长负责具体施工任务的组织实施,确保班组人员按规范操作、按计划推进。同时制定了汛期后恢复施工责任清单,明确各工序完成节点、质量要求与责任人。 为及时掌握施工进度,解决进度偏差问题,项目部推行日碰头会、周调度会。在每日碰头会上,网格员与班组长汇报当日施工进度、存在问题与次日计划,现场协调解决小型问题;在每周调度会上,通报本周整体进度,分析进度偏差原因,制定纠偏措施,确保进度及时追回。 项目部在路面施工中采用BIM技术模拟摊铺流程,提前规划摊铺机行驶路线、压实顺序,规避工序冲突;在桥梁施工中利用无人机航拍监测梁体吊装过程,实时反馈吊装位置偏差,辅助现场指挥。通过数字化技术应用,有效提升了施工精细化水平、提高了施工效率。 截至目前,清水河堤防填筑完成86.7%,牛庄新建排水闸主体结构施工完成,吴家辛穿堤涵闸已完成,小张庄村北桥完成预制空心板吊装工作,白城橡胶坝主体结构施工完成76.8%。 项目部将持续优化施工方案,强化资源配置,攻克剩余难点,以实干实绩保障项目良好履约。 |
|
|
|
| 【打印】 【关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