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唐河治理项目部:“守护者联盟”拉满施工安全感 |
|
|
|
三月唐河,微风轻曳,大自然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画卷。这片承载着雄安新区、保定市区及沿岸其他地区的防洪安全使命的施工现场,一场安全施工“守卫战”正在如火如荼地上演。 “安全验证”——各显神通获“通关文牒” 保定唐河治理项目施工现场,电工朱师傅正俯身调试配电柜,一枚标志着“安全验证合格”的蓝色胸牌在阳光下泛起微光。“这可是我们的‘通行证’,比身份证还金贵。”他笑着轻弹胸牌:“理论考了96分,现场拷问应知应会全部答对,实操全程规范才拿到它”。 项目部安全培训会议室内,模板工老张攥着准考证的手浸出薄汗。原题考试、应知应会、作业实操,这三道关卡如入场施工的“拦路虎”,也是保障现场生产完全的“定心丸”。“干了二十年工程,头回遇到这么严的复工考核。”他深吸口气开始迎接考核。 为确保考核的公平公正与实用性,项目部精心准备了300道题的动态题库,每次考核按照不同工种随机生成50道题,杜绝了参考人员蒙混过关的侥幸心理。“三级配电箱漏保动作时间要求?发生触电时,应按照什么方法对触电者进行急救?用灭火器灭火的最佳位置是?”这些与现场实际紧密结合的题目,让依赖“经验主义”的老师傅们也捏了把汗。 过了理论考试,应知应会紧随其后。“安全生产‘三宝’是哪‘三宝’?” “安全帽、安全带和安全绳、安全网和平台。”老张对答如流。 随后,在完成最后一关防护用品佩戴和灭火器使用方法实操关后,安环部小张为老张发放了他的验证胸牌。老张如释重负:“经历八十一难,拿下‘通关文牒’。以后干活,心里更踏实了。” 通过严格的考核,每一位工人都成为了安全施工的“守门员”,为施工现场的安全筑牢了第一道防线。 “设备健康档案”——层层检查筛去“顽疾” 3月15日,晨光初照,施工现场整齐排列着新进场设备。设备管理员张云斌手里攥着报验单,神情略显紧张,他清楚地记得上周起重吊车司机因操作证过期被当场清退的场景。“这次可不能再出岔子”,他反复核对着手中的设备档案资料。 此时,由项目部副经理王学飞带队的联合验收组已经来到现场。工程部技术员张工率先发难:“这台挖掘机的环保排放标准是国三还是国四?”安全员老付正在查看机械设备标识牌、操作员资质证书、安全培训记录、身体检测报告等信息,确保不放过任何一个问题项。安全总监他维恒突然在装载机处蹲下:“这台设备转向轴有轻微渗油痕迹,请立即对设备进行维修。”他的专业和细致,让潜在的安全隐患无所遁形。 物资部主任孙哥对设备上张贴的标识牌进行核对查验,“这台设备进场承诺使用年限是10年,已超过使用年限。”基于5年物资管理经验,台账数据与实物信息的毫厘之差都逃不过他的法眼。 “近1个月累计查出3台设备存在‘信息漂移’现象,全部退回整改。”王学飞说道。当日16时,最后一台装载机通过“人机”验证。联合验收组在验收单上签字,物资部随即更新“设备健康档案”,这场持续8小时的验收“会战”终于告终。 自实行分级验收制以来,项目设备故障率同比下降67%,真正实现了“设备进场如将士出征,验收合格方披挂上阵”的安全管理目标。 当验收标识牌贴上合格设备时,每一台设备都成为了安全施工的“守护神”,为施工现场的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安全故事会”——“小故事”掌握现场大局面 走进施工现场,细节处尽显管理匠心。安全警示牌,危险源安全提示,人手一本的作业人员应知应会“贴身宝典”口袋书随处可见,安全文化正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润着每一个人。“我们要让安全文化无处不在,要让安全标准成为本能。”项目经理黄帅表示。 这种转变在“每日班前会”上尤为明显。3月14日清晨,木工班没有照本宣科,而是围成一圈复盘前日险情:“当时吊装作业区隔离不到位,幸亏老马及时吹哨……”“昨天电缆没架空也没埋地,就那样在地上铺着,赶紧喊大家给架起来了……”类似的“安全故事会”已成常态。 “安全故事会”让每一位工人都成为安全的传播者和守护者,大家在分享中不断强化安全意识,共同营造了一个安全和谐的施工环境。“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不再是一句简单的标语,而是施工现场的真实写照。 春潮奔涌处,筑牢安全堤。从严格验证到自觉践行,从制度约束到文化浸润,保定唐河治理项目部构建起全员、全过程、全要素的安全管理体系。随着“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的深入推进,这支秉承“生命至上”理念的建设团队,以绣花般的精细功夫织就安全防护网,为全年安全生产工作开好局、起好步奠定坚实基础,在保障唐河流域防洪安全的堤岸上奏响一首安全与责任交织的新篇章。 |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