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极端天气防线 守护电力民生安全 |
|
|
|
在气候变化引发极端天气频发的背景下,电力设施安全运行面临严峻考验。尼那电厂作为区域重要电力枢纽,承担着保障周边地区生产生活用电的重要职责。电厂始终坚守“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初心,多年来持续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构建起“预警——抢险——防范”全链条应对体系,以责任与担当筑牢极端天气防护网,为社会民生提供可靠电力保障。 精准预警联动 抢占防汛先机 尼那电厂深知极端天气应对“早一分准备,少十分损失”,建立起覆盖气象、水文、调度多部门的联动预警机制。电厂依托水情监测设施,实时采集流域降雨量、水位、流量等关键数据,每小时更新一次水情简报。同时与地方气象部门保持密切沟通,获取精细化天气预报,结合流域历史水文资料研判汛情发展趋势。 接到暴雨、山洪等预警信息后,电厂立即启动分级应急响应机制:蓝色预警时,加强值班力量,加密巡查频次;黄色预警时,应急队伍全员到岗,全面检查抢险物资;橙色及以上预警时,停止非必要作业,所有人员进入战备状态。通过科学高效的预警联动,确保在极端天气来临前完成人员集结、物资调度、设备检查等战前准备,为后续处置赢得宝贵时间。 一线抢险攻坚 筑牢安全屏障 面对强降雨突袭,电厂运行值班人员义无反顾冲向一线。每逢暴雨天气,值班人员每 2 小时开展一次坝顶全面巡查,身披雨衣、手持强光手电,在泥泞湿滑的坝顶仔细排查每一处隐患,重点关注坝体渗漏、护坡冲刷、排水口堵塞等问题。一旦发现淤泥堆积影响排水、坝体出现散浸等险情,立即通过应急通讯系统上报,并做好现场标记。 日常防控筑基 夯实安全根基 隐患排查常态化。电厂将风险防控理念深度融入日常管理,构建起“班组日查、部门周查、电厂月查”的三级排查体系。运行班组24小时坚守监控岗位,密切关注机组运行参数、水位变化等数据,发现异常立即核查处置。维护团队按照“分区负责、责任到人”原则,定期对排水设备、泄洪设施、大坝等开展专项检查,每季度对交通廊道、右导墙、消力池等关键部位进行彻底清淤。 应急演练实战化。为提升应急处置能力,电厂每年制定详细的演练计划,定期组织超标准洪水、山体滑坡等多场景实战演练。演练前精心编制方案,明确各小组职责、处置流程和注意事项;演练中模拟真实险情,设置人员撤离、设备抢修、河道巡查等科目,检验应急队伍的快速反应、协同作战和现场处置能力。 在模拟强降雨引发山体滑坡的演练中,随着“险情”发生,应急指挥小组迅速下达指令,巡查人员立即前往现场监测滑坡位移,疏散组有序组织周边施工人员撤离,抢险组携带设备快速搭建临时排水通道,整个过程紧张有序、衔接流畅。演练结束后,及时组织复盘总结,查找演练中暴露出的通讯不畅、物资调配不及时等问题,针对性优化应急预案,不断提升应急处置实战水平。 物资储备规范化。电厂高度重视防汛物资储备工作,专门设置应急物资存放区域,按照“满足最大险情需求、略有富余”的原则,足额储备沙袋、编织袋、排水泵、应急照明设备、救生衣、雨衣雨鞋等各类物资。建立防汛物资管理台账,详细记录物资名称、数量、规格、存放位置、有效期等信息,实行“定点存放、定期校验、定人管护”制度。 每月安排专业人员对抢险设备进行检查调试,确保排水泵等设备性能完好,油料、电池等耗材充足。对超过使用期限的物资及时更新补充,损坏的设备及时维修更换。通过规范化的物资管理,确保极端天气来临时,各类抢险物资和设备能够“拿得出、用得上、打得赢”,为抢险救援工作提供坚实的物资支撑。 尼那电厂以“防大汛、抢大险、保安全”为目标,通过精准预警、高效抢险、常态防控三维发力,持续完善极端天气应对体系。未来,电厂将继续优化应急管理机制,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和培训,不断深化风险防控能力建设,以更坚实的保障、更有力的举措守护电力安全,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稳定动能。 |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