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过往奋斗,走好当下征程——观《志愿军:浴血和平》有感 |
|
|
|
|
近日,党支部组织观看了红色战争题材影片《志愿军:浴血和平》。这是一部具有深厚历史厚度与人文温度的影片,它不是简单地再现硝烟战场,而是用饱含敬意的镜头语言,讲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能打仗、打胜仗”和“能谈判、谈出尊严”的宏大战争全貌。导演巧妙地采用战场与谈判两条叙事线,一边是生死鏖战,用血肉之躯守护国家尊严;一边是敌我交锋,靠坚定意志据理力争。这种“双线交织”的呈现方式,让电影不再只是历史的回放,更唤起我对当下和平生活的深刻珍视,对责任担当的再次觉醒。 在银幕上,那些或英勇赴死的志愿军战士、或默默坚守的运输兵、或据理力争的谈判代表,以及那群在背后无声付出的“非战斗英雄”,一幕幕画面让我热泪湿润,也让我反思:如今我们虽不再身处战争年代,但作为新时代的建设者,是否也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延续这份不屈的血脉和骨气? 这不是一场普通的观影活动,更像一次心灵的洗礼。在光影交错中,我在思考,在感动,也在找寻我们当下工作的使命感与价值所在。 两个多小时的影片,让人沉默,也让人动容。虽然我们身处和平年代,但影片所传递出的信仰与牺牲、责任与尊严,却穿越历史的尘烟,落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所肩负的使命与角色。 志愿军精神,早已不只是历史的注脚。在那些银幕上的人物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战士的形象,更是一种在艰难时局中依然坚守的意志,一种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神力量。 在当前的工作中,我们没有炮火连天,却有任务紧迫;没有枪林弹雨,却也面临着技术难题、管理挑战、时间压力。我们承建的水环境治理项目,是一项严谨、复杂、关乎生态与民生的工程,面对复杂的环境、施工条件和多方协调等难题,无疑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 这部电影带给我们的启发,恰恰是如何在现实工作中继续弘扬志愿军精神。 那是一种踏实向前、敢于担当的工作态度。项目建设周期长、挑战多,但每个人只要把自己的岗位当作“战位”,用专业与敬业撑起职责,就没有啃不下的“硬骨头”。就像志愿军不是因天赋强大赢得胜利,而是因众志成城、上下同心,在一次次失败中坚持不退、凝聚希望,我们的项目管理和落实也需要同样的定力和韧劲。 这也是一种团结协作、守望相助的集体精神。项目推进不是依靠某一个人的努力,而是靠每一位工程技术员、安全员、材料员、后勤人员的无缝配合,把这支建设队伍汇聚成一股合力,稳稳托起整个项目的质量与进度。 更是一种始终对人民负责、对社会有益的初心情怀。水环境治理不仅是技术工程,更是一项“民心工程”。我们在做的,不只是一条排水管、一汪清水,更是在为子孙后代保护绿色生态,为群众提升生活品质,这是值得骄傲的事业,也是我们每个人日常付出背后的深远意义。 有时候,我们站在工地上,看着设备运转、道路铺设,觉得日复一日波澜不惊,但实际上,正是这些平凡的“当下”,积聚成了社会进步的“未来”。每一份图纸的绘制、每一项数据的校验、每一次设备的调试,都是对责任的默默坚守,也同样闪耀着“志愿军精神”的光芒。 观影的最后,银幕上出现了那些真实的志愿军老兵。他们身形佝偻,眼神却坚毅。那一幕让我久久不能平静——和平从不是一份理所当然的礼物,而是一代代人负重前行的结果。今天的我们,虽然不再需要上战场,但仍然可以用实际行动捍卫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在城市建设的一线,我们奋战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正是这种“无声英雄”的精神,才是时代最坚实的底座。我们不必轰轰烈烈,只需尽职尽责;我们无需热血书写光辉历史,只要在岗位上发光发热,就是对和平最好的致敬,对志愿军精神最真实的传承。 和平的光正照耀着我们脚下的路。愿我们带着这份信仰与责任继续前行,在项目建设中砥砺品质、锤炼意志、贡献智慧,将每一项工程干成“良心工程”“标杆工程”,真正为社会留下看得见的价值、为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这,就是我们当代建设者的“答题方式”。 这,也正是我们坚定前行的意义所在。 |
|
|
|
| 【打印】 【关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