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如钢,清贫铸魂——读《清贫》有感 |
|
|
|
七一前夕,跟随项目部党支部的脚步,我走进了庄严肃穆的方志敏纪念馆。站在他年仅36岁便英勇就义的生平介绍前,一种难以言喻的沉重与崇敬压在心头。风华正茂,身陷囹圄,面对死亡,他想的不是个人安危,而是在那阴暗潮湿的囚室里,蘸着心血写下了《清贫》这样光照千古的文字。这份在绝境中绽放的精神力量,深深地震撼了我。 纪念馆展柜中,《清贫》的手稿影印件无声地诉说着。我屏息细读,文字朴实却重若千钧。当读到敌人带着贪婪搜遍他全身,最终只搜出一支用于战斗的钢笔和一块旧怀表,“连一个铜板都没有”时,我的眼眶瞬间湿润了。这不是虚构的情节,这是一个革命者用生命书写的真实!那份面对搜查时的坦然与超脱,那种在物质上赤贫却在精神上无比丰盈的境界,像一道强光,穿透历史的尘埃,直射我的心底。 方志敏在文中平静地写道:“我从事革命斗争,已经十余年了。在这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他斩钉截铁地指出:“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他视几套旧汗褂裤和缝上底的线袜为“传世之宝”,自豪地宣告“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的用之于革命事业”。这一切的根源,都凝聚在那八个如雷贯耳的大字上——“矜持不苟,舍己为公”。这八个字,是《清贫》的灵魂,更是方志敏用生命诠释的廉洁的最高境界。 走出庄严肃穆的纪念馆,正午的阳光炽烈,项目部工地上塔吊林立,机器轰鸣,一派现代建设的繁忙景象。巨大的反差让我陷入沉思。物质的丰裕早已让我们远离了方志敏时代的艰苦卓绝。然而,就在这由钢筋水泥构筑的、资金流庞大的项目工地上,方志敏《清贫》的精神,却如同一颗投入深潭的石子,激荡起我强烈的共鸣与深刻的反思。 项目部管理着巨额的建设资金,经手着大量的工程物资,肩负着重要的公共责任——这与当年方志敏经手革命经费,何其相似!他面对巨款时那份“一点一滴用之于革命事业”的“矜持不苟”,不正像一面明镜,映照出我们在每一个采购环节、每一笔款项支付、每一次质量验收中,必须坚守的敬畏之心与严谨作风吗?他身无分文却坦荡从容地接受搜身,那份清白与无畏,不正是我们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人情往来甚至压力时,最需要挺直的脊梁和守住的底线吗?他将破旧衣物视为珍宝所体现的“舍己为公”情怀,不正深刻提醒着我们,个人的利益得失,在工程的质量安全、集体的荣誉声誉和公众的福祉面前,应当如何取舍吗? 方志敏在《清贫》结尾那振聋发聩的诘问:“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岂是我们革命者不能战胜许多困难的法宝吗?”此刻,在工地的喧嚣之上,在我心中反复回响,如同警钟长鸣。这声诘问,穿越八十余载的风霜岁月,早已超越了特定历史条件下物质匮乏的表象,其精神内核——对纯粹信仰的坚守,对廉洁操守的珍视,对公共责任的担当,却愈发显得光芒四射,锐利无比。它拷问的,不是我们拥有多少物质,而是在物质相对丰富的今天,在诱惑可能更多的环境中,我们能否在灵魂深处守护住那份“洁白朴素”,能否在“公”与“私”的天平上,始终将砝码坚定地放在“公”的一边。 那支钢笔和那块旧怀表的形象,与我眼前林立的钢筋、轰鸣的机械,奇妙地交织在一起。方志敏用他短暂而光辉的生命,用他极致的清贫与无瑕的廉洁,为后世树立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对于我们这些奋战在工程建设一线的员工而言,这座丰碑的意义,绝不仅仅是历史的追忆,更是照亮我们当下每一步、指引未来方向的不灭明灯。它昭示我们:真正的力量与尊严,源于内心的纯净、信念的坚定和对职责的无限忠诚;真正的财富与成就,在于守护公共利益的那份坦荡与担当。 在项目部的这片土地上,在轰鸣的机器声中,在每一张蓝图、每一方混凝土里,愿我们都能从方志敏的《清贫》中汲取那穿越时空的磅礴力量。让“矜持不苟”成为我们手中标尺的刻度,让“舍己为公”融入我们血脉奔流的动力。当工程圆满竣工,宏伟建筑拔地而起之时,我们不仅能交付一座经得起风雨和时间检验的物质丰碑,更能自豪地说:我们同时铸就了一座无形却更为坚固、更能流芳的精神丰碑——那便是以方志敏“清贫”精神为内核的、属于我们新时代建设者的廉洁风骨。这风骨,如同他笔下那“洁白朴素”的品格,虽无形无质,却足以支撑起一片朗朗乾坤,在时代的洪流中,熠熠生辉,永不褪色。 |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