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四局文苑

处暑忆旧

发布日期:2025-08-26 信息来源:投资公司   作者:文婷   字号:[ ]

西宁的处暑总带着高原特有的爽朗,清晨推开办公室的窗,远处的山脉在淡淡云絮的笼罩下,像被清水洗过的青瓷,静谧中透着温润。指尖触到窗沿那丝清冽凉意的瞬间,思绪忽然被拽回多年前宁杭高铁建设的时光里,那些藏在试剂瓶与混凝土试块里的处暑记忆,竟如试验室的温湿度般清晰。

那时我在宁杭高铁试验室工作,对季节的感知全藏在细节里。试剂瓶上凝结的细小水珠、试块表面细密的纹路、养护室墙上跳动的温湿度数字。工地上的处暑没有文人笔下的诗情画意,只有试验室空调出风口的凉风与室外热风碰撞出的气流声,是清晨开箱检查时,指尖触到的恒温——比盛夏时少了几分闷湿黏腻,多了些能沉下心做事的清爽。天刚蒙蒙亮,试验室的灯就先于工地的朝阳亮起,在黎明前的薄雾里晕开一圈圈青白光晕。我和同事们总要先围着标准养护室的记录仪,看夜间数据曲线是否平顺。混凝土试块的强度可半点容不得马虎,温度每波动1℃,强度误差就可能超过5%。

记得那年处暑清晨,值班员报告,记录仪上的湿度曲线在凌晨三点突然掉了2%。老王师傅没等我们反应过来,已经抄起工具箱往养护室冲,他戴着老花镜蹲在加湿系统前,手指抚过结着水垢的喷头,像给生病的孩子诊脉。“这喷头堵了三分之一,”他抬头时镜片上沾着水汽,“咱们这试块就像咱养的娃,温湿度差一点,将来高铁跑起来就可能差千里。” 我们跟着他拆开二十多个喷头,用细铁丝一点点抠掉里面的水垢,直到仪表盘上的数字稳稳停在95% 以上,才发现晨光已顺着窗户爬进来,落在一排排码得整整齐齐的试块上。那些试块泛着淡淡的水泥光泽,在晨光里像列队的士兵,竟比窗外初升的朝阳更让人安心。

正午的日头还带着暑气余威,试验室里却始终是25℃的凉爽。我们围着坍落度试验台忙碌,铁锹铲起搅拌均匀的混凝土时,能听见粗骨料碰撞的沙沙声。倒入坍落度筒要分三次振捣,每次都得用标准力度——手腕悬空,小臂垂直,振捣棒每秒钟击打两次。同事小李的安全帽带总在下巴处积着汗珠,他说这是“精准的勋章”。有次振捣时他手腕微颤,坍落度值就差了1厘米,王师傅当即让我们重做:“高铁的桥梁要扛住百年风雨,这1厘米就是安全线。”歇脚时食堂的张姐会推着保温桶过来,绿豆汤里浮着亮晶晶的冰糖。大家捧着搪瓷缸子坐在试验室门口的树荫下,听远处工地传来的钢筋碰撞声、塔吊的轰鸣声,像听一首宏大的交响乐。小李说他家的苹果该摘了,处暑前后的苹果最甜;王师傅望着轨道延伸的方向,说等高铁通了,就带孙子从杭州坐到头。风从未完工的桥梁下穿过,带着混凝土的腥气和远处稻田的清香,把这些细碎的期盼吹得很远。

傍晚收工时,夕阳把试验室的影子拉得老长,在地面铺成金色的地毯。我们最后检查试块养护情况时,总能看见老主任在记录册上写字的背影。他的钢笔字力透纸背,每个数据后都画着小小的对勾。“咱干工程的,手里的活要对得起良心,”他合上记录册时总要念叨,“将来这高铁跑在咱做过试验的混凝土上,夜里睡觉才踏实。”月色爬上未完工的轨道时,钢轨反射着银辉,像条通往远方的星河。我踩着月光往宿舍走,鞋跟敲在水泥地上的声响,和试块养护室的滴答声奇妙地重合。

西宁街头的树叶已染上浅黄,秋风卷着落叶掠过街角的老树。我想起宁杭高铁试验室的处暑时光,想起试块上细密的纹路、记录册上工整的数据,想起王师傅沾着水垢的手指、小李关于苹果的憧憬。那些日子虽忙碌却有着混凝土般的厚重,奋斗的踏实感混着对老家最朴素的牵挂,在岁月里酿成了醇厚的回忆。就像高原的处暑总带着清冽的诗意,那些藏在时光里的坚守与期盼,也永远带着温暖的余温。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