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四局文苑

问心

发布日期:2025-10-17 信息来源:北方公司   作者:胡欢   字号:[ ]

相机垂挂于胸前,宽肩带把脖子磨得生疼,汗水顺着脖颈往下淌,磨过的皮肤阵阵发红。我站在田埂上,正把镜头对准赤色基坑里的工人,指尖在快门拨盘上反复调试--光圈大些,能虚化掉周边杂乱的草堆,让工人弯腰作业的画面更突出;ISO压低两档,能减少汗水滴在镜头上的模糊感,可这样一来,基坑里工人沾着泥的裤脚就会显得格外刺眼。

风裹着土腥味吹过来,我抬手擦了擦额角的汗,镜头里的场景晃了晃,显得更加清晰了:两名工人正弯腰拼接管道,一人用旧抹布擦着接口上的泥,把粘在缝隙里的土粒抠出来,另一个人扶着管道,膝盖顶了顶管道找对齐,裤腿陷在泥里蹭出几道印子。其中一个人的安全帽带松了一点,露出被晒得通红的后颈。等到这截管道拼接结束,他才直起身,用工装下摆胡乱擦了擦手上的泥,伸手去扯松了一点的安全帽带,转头去扶下一段管道。看着他们紧赶慢赶的样子,我忽然想起早上施工队长的话:这片管道必须今天接完,不然会影响明天的施工进度。

我攥着相机,指腹蹭过机身,汗湿的拨盘滑溜溜的,像心里那点晃悠的念头。我盯着镜头里工人沾泥的裤脚,心里犯嘀咕:要是调大光圈把草堆虚化,再修掉裤脚上的泥,照片肯定干净,看着也“体面”。可转念一想,体面有啥用?他们蹲在泥里扶了一上午的管道,裤脚的泥是他们实打实熬出来的,我凭啥把这些“不体面”修掉?

我又想起上次拍渡槽施工,为了让照片里的“施工场景”更规整,我提前让施工队把材料堆远点,还跟施工队说“暂时用不上的材料别摆在镜头里”;后来看见帮工人递螺栓的杂工师傅站在画面边缘,又觉得他“多余”,让他先去别处等着,等拍完再过来。当时看着镜头里“干干净净”的渡槽和工人,还觉得效果好,可一转身,看见搬运工人累得坐在地上擦汗,杂工师傅攥着满手螺栓蹲在角落,心里忽然空落落的——那些被我‘清走’的,哪里是多余的东西?分明是他们干活时最实在的帮手,是灌区建设里最平常的样子。

深吸了口气,我没再碰拨盘上的光圈键,就对着那磨破的手套、松垮的帽带、沾泥的裤脚,轻轻按下了快门。“咔嚓”一声,师傅刚好低头拧螺丝,后颈的红印子在阳光下亮得晃眼,像一颗小小的、发烫的痣,刻在牛路岭灌区的土地上。

后来这张照片留在了我的电脑里,没修掉半点泥,没扶正帽带,甚至连镜头边缘那点因汗水折射的模糊,我都没动。有天晚上整理照片时,又翻到了它,看着屏幕里的工人,心里忽然特别踏实——以前总觉得宣传要“亮眼”,要让别人一眼就觉得好,现在才懂,真正的“亮眼”,不是滤镜堆出来的光鲜,是真实里藏着的温度。

牛路岭灌区还在一天天建着,而我也不再纠结“好看”,纠结会有沾泥的裤脚、磨破的手套、晒红的后颈了。因为我终于明白,原来“问心”的本质,不过是守住一份真诚——对工作真诚,对那些建设者真诚,这样才能让宣传有温度,有力量,也才能让自己在这条路上,走得踏实,走得坚定。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