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新季】两种雨 |
|
|
|
七月的西宁,夜里凉意如水,总使我想象你们此刻的心情:是否如去年的我,一脚踏出校园门槛,心中半是憧憬半是忐忑。离家的行囊初提时自然沉重,所幸迎接你们的有热情的笑脸、周密的安排和万全的保障。我猜你们已经知晓未来将从事的工作、会遭遇的困难以及肩头那份沉甸甸的责任了。那么,你们是否已经准备好成为四局的一份子,成为水电建设前线上的一颗螺丝钉? 此刻窗外,陕北的汛期正急,雨声如鼓点般敲打着屋顶。同事们已在大雨滂沱的工地前线值守了两天一夜未曾撤回。玻璃上水痕纵横,氤氲水汽弥漫在空气中,仿佛把时间也浸软了,将我思绪拉回去年七月。 当时我和同伴拖着笨重行李,茫然走进报到处。雨丝如织,一个身影毫不迟疑快步冲入雨中,顾不上撑开手中那把伞,一把拉过我们的行李,急切招呼:“快,帐篷里来!”待我们狼狈站定,他眉眼舒展,“没带伞吧?看这淋的!等会儿让教官带你们回宿舍换身干衣服,可不能感冒喽!”彼时,我一路走来,从麦田的广袤无垠过渡到山峦的连绵起伏,心也由最初的期待转为悬在半空的忐忑。陌生环境里,“想家”二字几乎要脱口而出。然而奇怪的是,阴沉的天空下,这句热水般滚烫的话竟悄然熨平了我所有的焦虑,六个小时长途颠簸的疲惫、停车场里打不到车的焦灼、面对新环境的惶惑不安,仿佛都被那场雨温柔地洗去了。 而此刻窗外的雨,却截然不同。它急骤如箭,每一滴都有紧迫的重量。手机里,旧城水库项目群的消息正不断刷屏:“机械设备已停放在安全区域!”“高边坡、支沟、拱涵高边坡及管理房处稳定!”“库区积水情况监测持续进行,目前平稳!”文字简洁,却字字压着千钧重担。现场传来的照片中闪过同事们的脸,安全帽檐下淌着雨水,胶鞋陷进临时围堰的泥土里,脸上是连续作战的疲惫,但身姿如钢筋般坚定。这雨声早已不是背景,而是一道命令,一种责任。雨幕之下,每一把亮着的手电筒,每一双沾着泥巴的胶鞋,都无声地诉说着另一种“迎接”,以坚守作船,以责任为帆,迎接风雨最狂暴的洗礼。 渐渐地,我也走进了这雨幕深处。 记得第一次踏入子洲加压泵站,是个细雨温和的午后。泵站的铁皮屋顶被雨水冲刷得锃亮,远处的输水管道绵延千里。带领我参观的老员工指着办公楼里的展板,骄傲地说:“这是我以前奋斗过的地方,我们当时一个月干了1.8亿的产值,创下公司纪录!”全长132.32千米的输水管道穿越了丘陵、沙漠、沟壑、铁路,也穿透了绥德、子洲、米脂三县的用水困境,解了民生之渴。“水利兴邦,利国利民”的口号不仅响于此地,它响在了“浮光跃金”的蓄水池,蓝绿色的水库为定边人民解决了用水困境;它响在了防洪拦沙的新桥水库,新修复的工程为靖边人民防治水旱灾害;它响在了我正为之奋斗的旧城水库,响在了工程建设每一处,响在了每一位建设者的心中。 在经历了“五个一”迎新活动——一个新生关怀计划、一场现场探秘之旅、一场新员工座谈会、一场新生入职培训和一个师徒结对仪式之后,我的工作逐渐步入正轨。担任我师父的王姐正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小刘,你看一下生日福利的整套材料,下个季度试着独立负责”“国庆活动的策划可以开始构思了”“你做的工资单我看过了,有几个小问题,我教你”,她说话时总带着笑意,额角的碎发被风吹得飘起来,露出认真的眼睛。我站在旁边听了半晌,忽然明白综合员的工作原来藏在这些细碎里。就像三县的输水管道,看似不显眼,却要把水精准送到每一处需要的地方。 入职第四个月,陕北迎来第一场雪,一线人员迎难而上,冒雪施工,抢抓工期。我配合大家行动,召开紧急会议,启动应急预案,调整施工计划,调配设备和物资,为施工人员提供充足的防寒保暖用品和生活保障。 等我们把棉衣送到营地,工人老张搓着冻得通红的手接过技术员小张递过来的大衣,往身上一裹就笑了:“这比我家里人还周到哩!”大小“张”相视,嘿嘿一笑,关怀的暖驱散了冬雪的寒。那天我在办公室写宣传稿,窗外的雪簌簌地下着,键盘敲出的文字里,第一次有了除“责任”“坚守”之外的温度。原来保障不是冷冰冰的词,是让每个在外打拼的人,都能感受到被惦记的暖。 冬去春来,项目上的事像抽芽的树,渐渐多了起来。农民工工资发放是头等大事,每次到发放日,我总要提前一周核对考勤表、工资单和银行卡信息。跟我对接的班组长老闫在这几天总希望不要接到我的电话,原因无他,我总在他提供的花名册信息中找出问题,催着他打电话与本人核实。有次晚上十一点半核对信息时发现工人王师傅的银行卡号错误,然而第二天要报计划付工资。我的一通电话驱散了老闫的睡意,“小刘,我这就找王师傅提供的银行卡照片核对,应该是我填错行了,你别着急。”那天我和老闫核对到很晚才休息,收到付款回单时,我悄悄松了口气。 党团工会的工作则像条看不见的线,把大家的心串在一起。记得组织“清明”主题党日活动,我们前往神府红军纪念馆烈士陵园,挂起鲜红的党旗,聆听前辈们的红色革命故事。在故事分享环节,书记讲起90年代修水电站的事,说那时没有现在的设备,全靠人拉肩扛,暴雨冲垮了工棚,大家就披着塑料布在堤坝上守了三天三夜。那天的阳光透过树叶缝隙照进来,落在年轻党员们挺直的脊梁上,我忽然懂得,党团活动不是形式,是让一代代四局人把“艰苦奋斗”四个字,像传接力棒似的传下去。 宣传工作,让我有机会把这些细碎的光收集起来。有次跟随安全部门去开展职业病危害防治宣传,陕北的狂风裹着沙子打在脸上,吹得脸颊生疼。工人老许正从放水涵洞里出来,灰白色的泥浆溅在黄色的安全帽檐上,我记得那泥点子的形状像鸟。“小刘,能给我拍张照不?我想发给媳妇看看,我的手机像素不好”,他有点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当我的摄像头对准他时,他突然挺直了腰板,脸上的疲惫一扫而空,只剩下自豪。镜头前的他仍旧能看出因常年干活而佝偻的背,皮肤晒得黢黑;而镜头后的他不向生活低头,挺直脊梁,承担起家庭的重担。我想,陕北风沙中的坚守,是给家人最好的承诺。 手机里还有入职时的照片,我站在北方公司书柜旁,青涩的脸上带着怯生生的笑。而现在,我能熟练报出每个岗级的基本工资和绩效系数,知道谁爱吃辣谁胃不好,能够有条不紊地组织一场节日活动,能在第一时间反馈问题,为大家排忧解难。办公桌上,还留着入职发放的笔记本,扉页上我写着:“以江河作歌,用水电筑梦,秉承‘下得去,吃得苦,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精神,做出骄人的业绩”。 窗外的雨不知何时小了些,变成淅淅沥沥的样子,倒有些像去年七月的那场雨了。 水电人一辈子跟水打交道,雨是考验,也是馈赠。去年的雨,洗去了我的惶惑,让我在陌生的土地上扎下根;今年的雨,教会了我担当,让我懂得坚守的意义。作为综合员,我或许不会像一线同事那样浇筑大坝、架设桥梁,但我知道,我的战场在办公室的报表里,在农民工的笑容里,在党团活动的掌声里,在每一篇带着温度的宣传稿里。我们这些平凡的建设者,终将在泥泞与阳光的交界处,辨认出自己的坐标与使命。 未曾谋面却将并肩作战的新同事们,当你们踏上西宁这片土地,无论迎接你们的是高原透明的阳光还是清凉的雨丝,请相信,那都将是四局向你们伸出的温厚手掌。从这里出发,你们终将抵达属于你们自己的“陕北汛期”,抵达那些需要你们彻夜值守、与风雨角逐的一线战场。那些地方,灯火将彻夜不熄,如同不灭的信念。 |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