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四局文苑

‌河岸边的夏日情书

发布日期:2025-05-20 信息来源:第二分局   作者:戎帅帅   字号:[ ]

立夏后的伊逊河,像一条苏醒的银龙,蜿蜒在燕山连绵的褶皱里。晨雾未散时,我站在项目部二楼的走廊上,望向远处山脊线上初升的朝阳,工地的钢筋水泥在晨光中泛着微红,像一幅未干的水彩画。这里是滦平抽水蓄能电站的施工现场,也是我未来扎根好几年的“家”‌。

山与河的交响:从“外来客”到“滦平人”

初到滦平那日,燕山的峭壁在暮色中如同沉默的巨人,压得人喘不过气。南山营地坐落在山坳间,红砖汉瓦的建筑群被围栏和彩钢板包围,像一枚嵌在石缝里的红宝石‌。我曾疑惑:在这远离城市的深山里,如何安放一颗年轻的心?直到某天,我与技术员守在主变洞的施工现场,洞内渗水如注,悬臂钻轰鸣声与水流声交织,安全帽下的汗水混着泥浆滴在图纸上。老张打着手电,指着渗水点说:“你看,这水像不像伊逊河的毛细血管?咱们堵住它,就是给山河止血疗伤,”那一刻,我忽然懂了:水利人的使命,是让自然的狂野与人类的智慧达成和解‌。

南山营地的生活区有一棵柳树,树荫下常摆着几张褪色的塑料椅。立夏后,蝉鸣渐起,工友们喜欢在饭后聚在这里,用天南海北的方言聊着家乡的稻田与孩子的成绩。王姐端来冰镇绿豆汤,碗底沉着几颗饱满的红枣——她说这是“工地版消暑秘方”。这里没有高楼霓虹,却有比霓虹更亮的星光;没有咖啡厅的精致,却有塑料杯里摇晃的人情味‌。

钢筋水泥里的浪漫:写给项目的“三行情诗”

项目上举办活动时,我曾写下这样的句子:“我愿做一根钢筋,抗拉抗压抗剪抗扭,只为托起你承诺的重量。”去年深冬,施工进入关键期。寒潮突袭,河水水面结起薄冰。凌晨三点,项目经理带着我们冲到了第一线,用铁镐铲平道路上的碎石。冷风像刀子般割着脸,手电光柱里飞舞的冰屑如同星河碎屑。当最后一车废渣拉到弃渣场,自卸车尾灯亮起一串红色的信号灯,像群山睁开了眼睛。那一刻,我触摸到了“水电四局”四个字的温度——它不仅是安全帽上的LOGO,更是风雪中永不熄灭的信念之火‌。

项目部像一本厚重的教科书:封皮是“打造绿色能源标杆”的誓言,内页写满普通人的史诗。小刘的婚期因工作忙碌一直推迟,却在工地简易房里拍了婚纱照,背景是漫天晚霞下的混凝土搅拌站;测量队的小伙子们穿着沾满泥浆的工装,用全站仪在山顶标定坐标,他们说这是“给山河纹眉”‌。这些碎片拼成了我对企业最深的眷恋——它让我们平凡的血肉之躯,拥有了改变山河轨迹的力量。

立夏笔记:在时代的经纬线上

五月的燕山,野杏花早已谢幕,取而代之的是满坡的油松与新生的白桦。晨会上,经理指着施工图说:“今年是‘十四五’绿色能源攻坚年,咱们脚下这座电站,未来要成为京津冀的‘蓄电池’。”这句话让我想起伯伯——30年前,他在西龙池抽水蓄能水电站的工地上,用草稿纸和手绘图纸驯服滹沱河;而今,我用BIM模型和生态流量监测系统对话伊逊河。两代人的工具箱在变,但胸前那枚鲜红的“党员突击队”印章始终未变‌。

傍晚巡完工地,我常沿着村里小溪散步。夕阳把混凝土预制块染成金色,喜鹊掠过正在开挖的上水库,对岸山崖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标语在暮色中熠熠生辉。这不仅是政治标语,更是水利人的行动指南——我们截断河流,却为鱼群留下洄游通道;我们劈开山体,却在边坡种下连翘与紫穗槐。当机械臂与登山杖在同一个镜头里相遇,我看见了“新型能源体系”最生动的注脚。

致后浪:山河知道答案

今夜又有暴雨预警。我坐在值班室的窗前,听雨点击打彩钢板的鼓点。电脑屏幕上,安全监测系统的曲线平稳延伸,像一条条守护生命的ECG。微信群里弹出新消息:“食堂包了酸菜馅饺子,给夜班兄弟留了三大盘。”突然想起白天在排水明渠边,见到一只羽翼未丰的山雀跌进水洼,老李脱下手套,小心翼翼把它捧到干燥的砂石堆上。

或许这就是中国水电人的基因密码:既能用百吨吊车提起钢闸门,也会为一只山雀弯下腰;既能在党旗下宣誓“为祖国献能源”,也记得给妻子的微信里发一句“今晚月亮圆的好像咱家的吸顶灯”。当未来的某天,伊逊河水涌入输水隧道,推动机组发出第一度电时,我想我会流泪——不是因为这些钢筋混凝土的杰作,而是因为每一块砖石里,都凝固着属于普通建设者的、热气腾腾的人间‌。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