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四局文苑

越过山丘

发布日期:2025-07-22 信息来源:北方公司   作者:李国华   字号:[ ]

南渡江的水声在耳畔轰鸣,仿佛母亲河在低语。我站在龙塘大坝的钢筋铁骨之间,望着这条滋养了海南半世纪的钢铁长龙,恍惚间,那些与山丘搏斗的日夜又浮现在眼前。

作为项目副经理,我的工牌上印着“齐明明”,但工友们总喊我“齐账本”。这名字带着几分戏谑,却也是我三年来最真实的写照。龙塘大坝改造工程是海南水利史上的里程碑,而我的使命,是带领团队在资金短缺、图纸变更、疫情封控的“山丘”间杀出一条血路。

第一座山丘,是成本之峰。2022年秋,钢筋价格跌至谷底,但谁也不知道寒冬何时回暖。会议上,我攥着连夜绘制的“价格波动曲线图”,喉咙发紧:“兄弟们,我们要赌这一把。”专项小组的灯光彻夜不熄,一组人钻进钢厂库房的尘埃里清点库存,另一组守着宏观经济政策文件熬红了眼。最终,我们押注2000吨钢筋,用前瞻性换来200万元的成本节约。当市场价格如预期飙升时,工友们欢呼着拍我的肩膀,我却望向江面——这不过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第二座山丘,是疫情封控的陡崖。2022年海南疫情暴发,建材运输线骤然断裂。深夜接到保供命令时,我抓起对讲机召集党员突击队,24小时内制定“点对点闭环运输”方案,连夜奔袭百公里外的建材厂。简陋的工棚成了我的“家”,泡面与尘土为伴,对讲机里传来车辆受阻的急报,我对着GPS地图嘶吼调度,直到最后一车水泥穿过重重关卡,卸在工地那一刻,我蜷在驾驶室流泪——不是疲惫,而是庆幸未让南渡江的脉搏停跳。

第三座山丘,是供应链的断崖。核心供应商因资金紧张威胁断供混凝土,我带着党员骨干背上行军床,“钉”进供应商车间。与工人同吃同住,抢修设备,协调跨企业调拨原料。谈判桌上,我以“体型混凝土量结算”模式打破行业惯例,为项目规避10%的虚耗风险。那些日夜,我的衬衫总沾着水泥灰,但账本上每一笔节约,都化作龙塘大坝更坚实的根基。

数据是冰冷的,但背后是滚烫的汗水与心跳。龙塘大坝333.8公里的母亲河身姿,我们用了1500根桩基筑牢基底,98%的I类桩合格率是地质攻坚的勋章;二期围堰提前10个月合龙,过水围堰工法让台风季的施工如履平地。这些数字,是团队用血汗在江畔刻下的诗行。

最难忘的是那些并肩的身影。徒弟谢强从材料小白到如今可以独当一面,他在复盘台账时总说:“师傅教我供应链不是纸面数据,而是脚下沾满泥浆的现场。”青年突击队获“五四红旗”称号的那天,孩子们红着眼眶递交入党申请书,他们说:“在责任区啃硬骨的日子,让我们懂了什么是党员的担当。”

今夜,江风掠过新建的生态鱼道,增殖放流的鱼苗正溯流而上。我抚摸拦河闸的混凝土墙面,是科技与自然的对话。龙塘大坝不再只是冰冷的工程,它成了母亲河的生态项链,绿荫步道与碧波相映,自贸港的灯火在江面摇曳。

越过山丘的代价,是三年未归家的愧疚,是妻子视频里孩子成长的缺席,是工棚里泡面与星月的记忆。但当我看见闸门启闭时清流奔涌,滋养海口60%的万家灯火,所有的山丘都化作了江畔的清风。

南渡江依旧轰鸣,它告诉我:真正的建设者,永远在越过山丘的路上。而我,愿做那第一个攀登的人,把党员的“红色账本”,写在每一寸夯实的钢筋水泥里。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