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四局文苑

我要说廉洁

发布日期:2025-07-21 信息来源:华中公司   作者:孟海婷   字号:[ ]

晨雾漫过深圳地铁15号线的围挡时,钢筋水泥的丛林里已跃动着建设者的身影。他们脚踩尚未凝固的混凝土垫层,靴底沾着的泥浆里,正沉淀着对工程质量的敬畏;手中的水平仪在晨光里划出银亮的线,一端校准着隧道轴线的毫厘偏差,另一端已在心底刻下不可弯折的廉洁标尺。

安全帽下的目光,既要紧盯钢筋绑扎的规范间距,确保每道箍筋都严守设计标准,又要像探照灯般扫过施工现场的每一处角落,守护着纪律红线不被任何侥幸心理触碰。当盾构机的刀盘在地下发出第一声轰鸣,这条即将贯穿城市东西的地下动脉,就被注入了特殊的基因 —— 那是建设者们用初心熔铸的廉洁密码,藏在管片的榫卯结构里,写在钢筋的焊接火花中,流淌在每笔资金的透明轨迹上。

我要说廉洁,正是这清晨的场景里藏着的万千伏笔:是盾构机启动前反复核验的参数表,注定要演化成“盾构机下的刻度”;是材料进场时检验员紧握的验收单,终将生长出“验收单上的指纹”;是财务室电脑里跳动的资金数据流,正要铺展为“资金流的星光”;是食堂烟火气里正筑牢的杜绝浪费的防线终将称量出“食堂里的秤星”。从这晨雾中的第一抹身影开始,廉洁已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要在接下来的每道工序、每个岗位、每次决策中,生长成可触摸的质量、可追溯的流程、可感知的坚守。

盾构机下的刻度

我说廉洁,我说的不只是“不贪不占”的标语,更是盾构机切开深圳滨海地层时,那道嵌在岩石里的笔直刻度。每毫米偏差都被建设者用水平仪反复校准,就像他们对待权力的态度——从不敢在“差不多”里藏下丝毫含糊。当刀盘转动的轰鸣里混进晨露的声音,安全帽下的目光始终盯着隧道轴线,那是比任何誓言都坚硬的承诺:这条地铁要穿过红树林的根系,穿过城市的血脉,绝不能在任何一段路埋下 “塌方”的隐患。钢模板拼接时卡进的楔形木片,是他们给工程质量加的“廉洁楔子”,哪怕混凝土浇筑时产生再大压力,也休想让标准出现一丝松动。

验收单上的指纹

我说廉洁,我说的不只是合同上“禁止回扣”的黑体字,更是材料验收单上密密麻麻的签名。钢筋进场时,质检员会掰开锈蚀检测报告的封皮,像解剖麻雀般核对炉批号;防水材料铺设前,监理员在泥泞里撕拉试样,看断裂处的纤维是否如廉洁底线般坚韧。那些堆在仓库角落的不合格建材,比任何警示教育片都更直白——深圳地铁15 号线的地基里,绝不能掺进半分“人情料”。试验室里的压力试验机,每周都在重复同一个动作:把涉嫌“猫腻”的样品压碎在标准数值面前,让所有侥幸心理在钢筋屈服强度测试中无所遁形。

资金流的星光

我要说廉洁,我说的不只是财务系统里整齐排列的数据报表,更是财务人员骨子里那份深入骨髓的严谨。财务部的柜子里,会计凭证按月份和凭证号整齐码放,像列队的士兵,每一本都装订得方方正正,封面的字迹工整得如同印刷体,翻开来看,发票、单据、审批单一一对应,连粘贴的胶水痕迹都透着规整,这是他们对待每一笔收支的基本态度。

在账户管理上,这份严谨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每当涉及大额资金支付,绝不是简单的签字审批就能完成,必须提交 “党政联席会”讨论通过。会议室里,参会人员围绕支付的依据、金额、时机等展开充分讨论,每一个疑问都要得到明确解答,每一个环节都要经得起推敲,直到形成共识,才能最终落笔签字,这一道道程序,如同给资金流动筑起了坚固的防线。

而对于一张张结算单,财务人员的审核更是细致入微。他们会拿着结算单与合同条款逐一比对,核对工程量、单价、总价,甚至连小数点的位置都不会放过。账户的流水明细,清晰记录着每一笔支付的来龙去脉,如同地铁隧道里的明灯,始终指引着廉洁的方向,也温暖着每一位建设者的心。

食堂里的秤星

我要说廉洁,我说的不只是食堂墙上“杜绝浪费”的标语,更是伙委会成员验菜时跟供货商的斤斤计较。每日清晨,伙委会轮流派出一人手持菜单与送货单仔细核对,身旁那台经反复校准的电子秤,静默地衡量着每批食材的分量与品质。不合格的食材被果断剔除,符合标准的则逐一登记入账,整个过程严谨有序,不容许半点含糊。打饭窗口前,厨师用心做好的菜整齐排列,员工们排队按需取用饭菜,自觉把控分量,那份无需监督的自律,在食堂里静静流淌。

食堂管理员每日统计就餐人数,精准核算食材用量,避免因预估偏差造成浪费。定期汇总剩菜情况,结合每月的问卷调查结果,对菜单进行细致调整,力求贴合多数人的口味。食堂的每个角落,从操作间到用餐区,定期的消毒打扫从未间断,洁净的环境与规范的管理相互映衬。这点点滴滴的细节,共同勾勒出食堂里廉洁的模样,实在而真切。

党徽的防腐层

我说廉洁,我说的不只是党徽别在胸前的样子,更是钢筋丛林里生长的防腐枝桠。党员先锋队的旗帜在深圳地铁15号线项目海城站的工地上随风飘扬,磨破的旗角是时光刻下的印记,映照着一线管理人员与工人们在尘土与噪音中坚守的日与夜。那磨损的边缘里,藏着他们对工程质量的较真,对岗位职责的敬畏,每一阵风吹过旗帜的猎猎声,都是对廉洁初心的声声应答。技术李队长记得,有次材料进场验收,供应商凑到他身边嬉笑着说晚上想请他“坐坐”,话刚说完就被李队冷冷地打断:“这地下的每一寸结构,都连着千万乘客的安危,你请的这顿饭,我吃不下也不敢吃。” 他眼神里的藐视像道寒光,让对方瞬间红了脸。那天正午的阳光格外烈,把“党员示范岗”的牌子晒得发烫。党员责任区的公示牌,每月都会更新“廉洁体检”结果,那些被红笔圈出的整改项,比工期节点更让人寝食难安。

焊接口的监督

我说廉洁,我说的不只是组织生活会上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更是每道工序里钻出来的监督风。这风里裹着钢筋的锈味、水泥的潮气,更藏着年轻安全副队长尚队的较真——作为从项目基层成长起来的党员干部,他总说组织的培养不能辜负,肩上的责任容不得半分松懈。

工地上的他总带着股年轻人的冲劲,却有着超越年龄的严谨,卷尺在他手里仿佛有了生命,每道钢筋的间距、每个绑扎点的松紧都要反复核验。他常把“毫米级误差”挂在嘴边,告诫身边的同事:“咱们手里的活连着地铁隧道的百年安全,标准松一寸,良心就亏一分。” 这份对细节的执拗,像道无形的防线,把任何想打“擦边球”的念头都挡在工序之外。

监理例会的讨论声里,他从不给“人情面子”留余地,超声波检测报告上的红色预警线,永远是比任何说情都硬气的依据。在“质量否决权”的天平上,所有分歧最终都要向标准低头,就像焊接质检员老乔的探伤仪,探头在焊缝上移动时像一双不眨的眼睛,那些藏在焊渣下的气孔在 X 光片里无所遁形,正如尚队常说的,任何想在质量上动手脚的心思,都逃不过工序里的层层监督,更躲不过群众的眼睛。

绷紧的纪律之弦

我说廉洁,我说的不只是办公室深夜亮着的灯,更是每项事务里紧绷的责任弦。纪检员小张的邮箱里每天都躺着十几家单位的报价单,发给物资前他会逐项对比各家报价,目光在不同报价间来回扫视,指尖在键盘上快速记录,最终将符合资质的最低价圈注出来,表格里用红框标出的异常价差,像等待核查的廉洁考题。

采购合同与分包协议堆在案头时,他总会先翻到最后一页的保廉条款,作为见证方在落款处郑重签字。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像给每份合同盖上廉洁的邮戳,随后他将这些文件按编号整理归档,保廉合同台账上清晰记录着签约日期、甲乙双方及见证事项,每一页都透着沉甸甸的责任。

身兼党建与党风廉政建设职责的他,电脑上每一项工作计划按完成时间整齐排列:组织项目党员、干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要求每人结合岗位实际撰写学习笔记与心得体会,字里行间要见思想、见行动。组织的主题党日活动,他特意选取了贴近工程领域的案例,在警示教育环节反复强调:“这些案例就在咱们身边,要时刻警醒自己,日常工作中不能踩‘红线’、碰‘底线’,生活里也要守住‘小节’,不然一时糊涂就可能栽跟头。” 投影幕布上的画面与他严肃的语气交织,让在场每个人都感受到沉甸甸的警示。

“节省 100 万” 的念头像颗种子在他心里扎了根,从锁定最低价时的反复核验,到保廉合同里筑牢的防线,再到学习中绷紧的纪律之弦,这个数字时刻提醒着他不能有片刻松懈。那些经多方比对确定的最优报价、按编号整齐排列的保廉合同台账、写满感悟的学习笔记,都是这颗种子发的芽——廉洁从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在每笔款项、每份合同、每次学习里,长出的责任铠甲。

工装上的正气

我说廉洁,我说的不只是廉洁文化长廊里的墨香,更是浸透工装的汗味里飘着的正气。项目部的“安全讲堂”上安全质量环保部的高主任拿着安全帽当道具,将安全规范、质量标准和廉洁要求拧成一股绳。他的声音撞在铁皮板房的墙壁上,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震得每个人工装口袋里的笔记本都在发烫,那些关于质量与廉洁的重要性,随着话语深深刻进在场每个人心里。

工地围挡上的廉洁宣传画被晒得褪了色,却依然醒目——穿工装的身影与“莫伸手,伸手必被捉”的警示标语并排而立,风雨冲刷过的字迹反而更显遒劲,像给整个施工现场罩上了一层无形的防护网。脚手架之间悬挂的横幅“廉洁是工程的基石,安全是生命的底线”,在风中猎猎作响,和焊花一起溅落在工人的工装背上,成为独特的印记。

会议室里,总工程师齐总正对着大屏幕上的BIM 模型讲解施工节点,他转动模型角度,让每个细节都暴露在众人视线里,那处涉及材料验收的标红位置,被他着重示意,传递出这是廉洁防线关键卡口的信号,其严格程度远超钢筋保护层厚度的要求,一丝一毫都不能有偏差,正如每个人心中紧绷的廉洁之弦。

材料堆放区的钢筋码放得笔直,每捆都挂着标有规格、产地和验收人的标牌,与旁边“廉洁用料,阳光采购”的警示牌相互映衬。正在绑扎钢筋的工人师傅们,工装后背已被汗水浸透,他们时不时抬头看看墙上的质量标准,手上的动作丝毫不敢松懈,仿佛每一根钢筋的绑扎,都是在为廉洁工程添砖加瓦。那些被阳光晒得发白的工装袖口,沾着水泥渍却依旧整洁,透着对岗位的敬畏与坚守。

坐标里的坚守

我说廉洁,我说的不只是一句口号,更是朝着公司级廉洁示范项目目标步步靠近的笃定。距离这一创建目标的节点已过去一半,示范创建的每项工作仍需以更实的举措持续发力——15号线穿越深圳最繁华的商业区,地下管线密得像蜘蛛网,技术攻坚时遇到过无数次 “能省成本但踩红线”的诱惑,却从未有人动摇过方向。

测量队的小伙子们背着全站仪穿梭在工地,镜头里的十字准线比发丝还细,他们精准校准每一个数据,如同用一把无形的廉洁标尺,丈量着每个人心中的底线。X 轴对准的规范标准、Y 轴贯穿的群众监督、Z 轴锚定的党员承诺,在三维坐标里交织成不可逾越的红线,每个测量点都刻着“分毫不让”。

人生的正确轨迹,从来像测量队选线那样,选对了方向就步步扎实——不抄近路、不贪捷径,在每一次数据核验里守住原则,在每回方案论证时拒绝模糊,正如隧道掘进必须沿着精准的轴线,一步偏差都可能埋下隐患。

他们深知,“一次成优”才是最大的经济效益。这份共识藏在全站仪的读数里,写在方案评审的意见栏中,更刻在每个人的行动里。大家始终秉承着一个信念:少走弯路就是最大的节省,守住底线才能行稳致远,让工程的每寸推进,都成为廉洁与质量共同浇筑的里程碑。

永远的轨道

深圳地铁15号线的廉洁故事,从来不在空洞的口号里,而在盾构机每转一圈的精准里,在钢筋每捆验收的严格里,在资金每笔流动的透明里。当这条地铁线贯通的那一刻,它承载着的不只是早晚高峰的乘客,更是建设者用初心浇铸的“廉洁轨道”,每一米钢轨都在说:廉洁不是终点站,是永远在路上的修行。

这修行里,有老党员磨破的手套,有年轻技术员写满公式的草稿纸,有监督小组翻得起毛边的规范手册。当深圳的晨光照进车窗,乘客们看到的是飞速掠过的风景,而建设者们看到的,是自己用几年时光,在城市地下刻下的那句誓言:让廉洁成为地铁最深的地基,让民心成为永不脱轨的导向。待15号线贯通的那天,所有建设者都会明白:最好的奖杯,是列车经过时,钢轨发出的那声清脆回响——那是廉洁在岁月里,永不褪色的共鸣。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