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四局文苑

【迎新季】风雪为证:走进若羌,听见阿尔金山的回响

发布日期:2025-07-30 信息来源:第二分局   作者:张保祥   字号:[ ]

又是一年迎新季,耳畔似乎还回荡着戈壁滩的风声,那风声里裹挟着老员工的爽朗笑声、新同事的青涩问候、工人们铿锵的誓言,还有当地老乡质朴却满含期待的“谢谢你们”。新疆若羌项目——这个名字,不再是地图上一个遥远的标注,而是化作了眼前鲜活的图景与滚烫的热忱,如同荒漠中骤然绽放的红柳,热烈而深刻地烙印在心底。这是一场关于梦想如何在戈壁荒滩扎根生长,关于“坚守”二字如何用双手书写的奋斗史诗。

在戈壁滩,唯有风沙见证

当老员工说起初到若羌时搭建板房的日夜,狂风卷着沙砾打在脸上生疼,帐篷在风暴中像一叶飘摇的孤舟;当测量员描述在四十度高温下测量放线,汗水浸透工装又被烈日晒干,留下白花花的盐渍,手中的仪器烫得几乎握不住;当安环部提起仓库中常备的提神药和中暑药,还有食堂深夜为加班人员留着的那锅热汤。这些碎片拼凑出一群在“不毛之地”共同拓荒的身影——没有霓虹闪烁,没有亲友环绕。他们的舞台是望不到头的喀斯特地貌、龟裂的盐碱地和倔强生长的骆驼刺。在这里,奋斗与奉献褪去了所有华丽的辞藻,只剩下最实在、最厚重的底色:日复一日地与恶劣环境抗争,年复一年地忍受思乡的煎熬,在单调的重复中,将责任铸进工程的骨架。这份拼搏的价值,无需刻意的宣扬,那深深扎入岩层的桩基、那在沙尘暴中依然矗立的拌合楼、那无数个通宵达旦后渐显雏形的电站本身,就是献给这片土地最动人的答卷,风沙是唯一的,也是忠实的见证者。

“同行”的温度,在点滴间汇聚成河

同事的讲述,句句暖心。那些共同攻克难关的瞬间——分享最后一瓶矿泉水,在设备故障的抢修中轮流上阵,在寒冬的门卫房里围着电暖器讨论施工方案,所有的回忆,最终都指向了那个充满力量的“同行”。这份陪伴,没有豪言壮语,却在日常的相处里凝聚了最坚实的力量。它让我们猛然意识到,和平年代的奋斗,远非只存在于惊天动地的壮举。在若羌这片“生命挑战区”的建设中,奋斗是持续不断的自我突破——突破着身体的极限,突破着技术的壁垒,突破着对舒适生活的眷恋。而每一个小小的进展,则是这种不懈奋斗后最喜悦的注脚。他们的“同行”,是将自己彻底融入了共建的事业,化作了若羌项目精神中那股坚韧不拔的力量。当老员工笑着说起“我们一起把这块荒地变了样”,当照片里定格大家第一次看到引水渠通水时的激动神情,那份无言的喜悦,胜过千言万语。这不是终点,是游子们的汗水融进了土壤,他们的精神化作了丰碑。

希望的萌发:平凡坚守里的燎原之火

项目上最让人动容的,并非只有艰辛。当老焊工史师傅把磨得发亮的焊枪塞进新人手里,粗糙的手掌包裹着年轻人颤抖的手指,在弧光闪烁中校正角度——这个有着二十多年经验的老把式,总在夜班时默默给新手的保温杯续满热水,裤兜里永远装着备用的防护镜片。还有扎根戈壁、服务建设的爱心之举,项目部始终将“属地共生”理念融入血脉,用行动诠释责任担当。记得年初的时候,枣农老乡的仓库里堆满了滞销红枣,饱满的果实蒙着薄薄一层灰,像被遗忘的星辰。“再卖不出去,只能烂在仓库里了。”他佝偻着背抚摸枣箱的模样,深深牵动着项目部的心。项目领导得知情况后,当天就走进他的小院,踩着结霜的梆硬泥土查看红枣品质,很快便敲定采购500公斤的方案,让堆积的担忧渐渐舒展。这批带着戈壁阳光温度的红枣,后来作为冬日温暖发到每位员工手中,咬开香糯果肉时,大家总会想起老乡接过货款时,皱纹里绽开的笑意。

而今年古尔邦节前夕,项目部的板房里飘起了牛羊肉的香气。项目部搬来西瓜,与坚守岗位的少数民族员工围坐成圈,听维吾尔族司机瓦哈普讲起节日里的馓子如何炸得金黄和描述家乡的庆典习俗。当装满牛羊肉的慰问品袋递到手中时,瓦哈普眼里闪着光:“项目部准备的节日惊喜让我们倍感温暖,真切感受到了关爱与尊重。”这些瞬间,勾勒出若羌项目“成长”中的温度与力量。它不仅是钢筋混凝土浇筑的厂房,更是跨越民族的连心桥、滋养情谊的沃土、凝聚力量的磁场。这份扎根于日常相处、流淌在举手投足间的尊重与关怀,让“建设”二字有了可触可感的厚度,有了直抵心灵的热度。

节日聚餐时,不同民族的语言混着欢笑撞在板房墙上,又弹回来变成更响亮的快乐。这些场景让我们看见,大家的幸福从不止于工程的推进,更藏在那些被焐热的心田里、被拉紧的手心里、被共享的喜悦里。这份真实,让每一滴融入戈壁的汗水都生长出希望的根系。

若羌项目还在继续,它的精神也在传承——活在新老员工接力奋斗、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的坚定步伐里;活在当地百姓因项目而改善生活、把幸福传递下去的笑容中;活在年轻一代立志扎根边疆、继续建设这片土地的决心里;也活在我们这些新加入者被深深感染、鼓舞着的心灵深处。这精神的传承,是项目发展最强大的动力,它证明奋斗的价值,在于其点燃了多少人心中的希望,在于其信念如何在后来者身上开花结果,继续在这片曾经荒芜却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书写着“没有喧嚣,却让戈壁为之改变;没有炫耀,却让百姓为之欢歌”的壮丽篇章。

走向未来时

深入若羌项目大家庭,它在我心中不再仅仅是一个工程的名称。它因所有工友的付出,而被赋予了生命的温度。它让我无比清晰地意识到:这看似寻常的发展与进步,其背后,是像无数建设者这样的人们,在遥远、艰苦、孤寂的“戈壁荒原”,用青春、汗水乃至心血,默默筑起的希望。

若羌的风沙也许会掩盖曾经的足迹,但永远无法磨灭精神铸就的丰碑。所有为项目付出的人们,已化作了这片土地的一部分,成为了戈壁之上,指引方向的灯塔。他们的故事提醒着我们,总有一些人,在烈日之下、风沙之中,以凡人之躯,创非凡之功,只为改变这片土地的面貌和人们的生活。这份感动,不应止于一时的热血,更应成为我们努力奋斗时,心底那份不灭的激情——在自己的岗位上,哪怕平凡,也要坚守那份属于自己的责任与担当,让若羌项目的精神,在建设的热潮中,生生不息,永远传唱。因为,当我们走向未来时,必有人与我们并肩前行。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