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四局文苑

说文解字里的清风

发布日期:2025-05-27 信息来源:华中公司   作者:邱志强   字号:[ ]

“廉”字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精神价值。翻开《说文解字》,“廉,仄也。从广兼声”短短六字,如同一把青铜钥匙,缓缓开启了中华文明中关于“廉”的精神宝库。许慎以精妙的文字训诂,将“廉”字拆解为“广”与“兼”,在象形与会意的交织中,勾勒出中国古人对清正品格的深刻认知。“广”部作形旁,描摹出厅堂侧面高耸的墙壁轮廓。那笔直陡峭的立面,既是建筑美学中棱角分明的线条,更是道德品格的具象化隐喻。当我们仰望古老宫墙的飞檐斗拱,能清晰看见砖石垒砌的墙体如何以近乎垂直的姿态拔地而起,不偏不倚,刚正不阿。这面静默的高墙,见证过无数文人墨客的身影,他们在此留下“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誓言,将自己的精神与这笔直的墙面融为一体,成为后世敬仰的楷模。“兼”字作声旁,在甲骨文中恰似一手执两禾,象征着均衡、公正的智慧。

当“兼”与“广”相遇,便衍生出“堂之侧边”的本义,继而引申出“棱角”“正直”的含义。在古代工匠的斧凿间,器物的棱角需精准打磨,多一分则锐利伤人,少一分则失了风骨。这与为人处世的“廉”异曲同工——既要守住原则的锋芒,又要把握处世的分寸。包拯铁面无私,面对权贵毫不退缩,以“廉”为剑,斩断世间不公;海瑞备棺上疏,直言进谏,用“廉”作盾,守护心中正义。他们的故事,让“廉”的棱角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沿着文字的脉络回溯,“廉”的语义不断生长。《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首次将“廉”与“洁”相连,赋予其道德净化的意味。这不仅是个人品行的自我约束,更是对整个社会风气的担当。就像屈原在汨罗江畔,以清白之身对抗浑浊的世道,用生命诠释了“廉”的高洁。在儒家典籍里,“廉”被列为“八德”之一,与“耻”形成镜像关系。“廉”是对自我的严格要求,“耻”是对恶行的敏锐感知,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筑起君子的精神世界。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正是这种精神的生动体现。

历史的长卷中,“廉”字书写着无数动人篇章。北宋名臣赵抃“一琴一鹤”赴任,仅以简单的行囊承载为官的初心;明代于谦“两袖清风朝天去”,用清廉的品格奏响时代的强音。这些故事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之路。而在当代,“廉”依然是社会的基石。从焦裕禄“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的奉献,到张桂梅“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的实干,新时代的奋斗者们以“廉”为帆,在时代的浪潮中破浪前行。

站在现代文明的十字路口,重新审视“廉”字的文化基因,我们会发现它从未过时。在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里,“廉”是心灵的清风,吹散物欲的雾霾;在利益交织的职场江湖中,“廉”是前行的指南针,指引正确的方向。它不再局限于官场的自律,而是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成为每个公民内心的道德标尺。当我们在生活中坚守诚信,在工作中恪尽职守,就是在传承“廉”的精神。

“廉”字历经千年演变,从建筑的棱角化作精神的锋芒,从文字的符号升华为文化的图腾。它像一条无形的纽带,连接着过去、现在与未来。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让我们重拾《说文解字》里的智慧,让“廉”的清风拂过心田,在人生的道路上,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清正篇章。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