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四局文苑

莲开半夏,梁架通途

发布日期:2025-07-25 信息来源:华中公司   作者:王思雨   字号:[ ]

眉山的夏,是被一场盛大的绿托着的。三苏祠的荷塘里,圆叶叠着圆叶,把半亩方塘铺成翡翠的锦缎,风过时,千万片叶尖挑起细碎的银光,像把宋词里的清辉都抖落进了涟漪里。粉白的荷苞顶破碧浪,有的刚露尖角,有的已绽成盏,托着晨露,也托着这片土地浸润了千年的清气——那是苏轼在《六事廉为本赋》里写的“功废于贪,行成于廉”,早把廉洁的根须,扎进了眉山的水土里。

荷塘边的青石上,《六事廉为本赋》的石刻字迹斑驳却依然遒劲:“事有六者,本归一焉。各以廉而为首,盖尚德以求全……”这字句沉甸甸的,像荷塘里饱满的莲蓬,藏着数不清的莲子般的思想。当年苏轼写下这些文字时,或许正望着徐州城外的洪水,想着如何“与城存亡”;或许正捧着那盏本要进贡的浙灯,思忖着“岂可以耳目玩好为天下害”。如今,这些故事都化作了三苏祠廉洁长廊里的铜版画,在夏日的光影里,与荷花的倒影重叠在一起。

沿着东坡湖的堤岸往南走,风里的荷香渐渐掺了钢筋的冷硬气。成眉项目制梁场的蓝色围挡后,另一种“荷”正在生长。不是水培的柔婉,是钢与混凝土浇筑的刚直;不是倚风的娇羞,是横跨两岸的担当。龙门吊的巨臂掠过晴空时,倒像极了荷叶舒展的弧度,只是这弧度里托举的,是长三十米、重百吨的预制梁,每一根都要撑起成眉同城化的脉络。

制梁场的清晨比荷塘醒得更早。当三苏祠的露珠还凝在荷瓣上,这里的钢筋已在晨曦里泛出冷光。工人们戴着安全帽,在钢筋骨架间穿梭,绑扎、焊接,每一个节点都要卡到毫米级的精度。“梁里的钢筋,就像人身上的骨头,一根不能错,一丝不能歪。”工友老曾的话,让我想起三苏祠里那株百年古莲,即便淤泥深埋,根茎也始终朝着天光的方向,从不见旁逸斜出的纠缠。

混凝土浇筑时最见真章。泵车的铁管像条巨龙,把带着余温的混凝土注进钢模,振捣棒在里面反复搅动,要把每一个气泡都赶出来。“不能有半点虚的。”技术员盯着混凝土的眼神,让我想起苏轼在密州救灾时查验粮种的目光。那些被剔除的气泡,多像被廉吏拒之门外的诱惑,唯有把每一寸空间都填实了,这梁才能经得住岁月的碾压。

箱梁静养的那几天,场院里总飘着淡淡的水雾,是养护的喷头在工作。透过朦胧的水汽看过去,排得整整齐齐的梁体倒像卧在云里的玉簪,褪去了钢筋的凌厉,添了几分荷茎的静穆。安全员小石喜欢在这时绕着梁走,手里的检测锤敲过梁身,回声清越如磬。“合格的梁,敲起来心里踏实。”他侧耳细听的模样,像在三苏祠里揣摩石刻的文人,都在从坚硬的质地里,听一份问心无愧的回响。

架梁的日子,架桥机像位沉稳的老者,把箱梁从运梁车上轻轻托起,再稳稳放在桥墩上。当第一片梁与墩身吻合的刹那,我忽然想起三苏祠的荷——荷茎深扎淤泥,却把花擎得笔直;梁身锚定大地,却把路铺向云端。它们都在做同一件事:以正直之姿,担起连接的使命。一个连接着过往与当下的文脉,一个连接着此岸与彼岸的通途。

暮色中,我站在新架的梁上远眺。制梁场的灯火与荷塘的蛙鸣在晚风里交融,“功废于贪,成于廉”的训诫仿佛正随着荷香在钢筋铁骨间流转。千年的月光依旧朗照,见证着这片土地上一代代人用不同的方式诠释着同样的坚守——以莲的洁净立身,以梁的坚实筑路。

成眉之间的桥梁还在延伸,像一条钢铁的荷茎,托着两岸的期许,往更开阔的地方去。三苏祠的荷香与工地的焊花交织,共同诉说着一个不变的真理:唯有根基正直,方能通达四方。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