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四局文苑

春和景明中的钢铁脊梁

发布日期:2025-04-15 信息来源:华中公司   作者:敖圣敏   字号:[ ]

四月的沙澧河畔,正是春和景明的好时光。在漯河示范区制梁场,三十米长的整体式钢模板在烈日下泛着银光,像一列等待出征的装甲战车。这里是平漯周高铁的“造骨工坊”,工人们正在用钢筋与混凝土编织城市的筋骨。

清晨五点,制梁场已被蝉鸣唤醒。技术员王星辰的激光测距仪在钢筋网格间游走,红色光斑如同跳动的音符。模板班长老李摘下沾满铁锈的手套,用长满老茧的拇指在钢筋交叉处摩挲:“这个套筒连接差半丝,雨虹牌防水涂料就封不住。”他的声音像砂纸擦过钢板,却让年轻技术员们肃然起敬。

新入职的绑扎工张萌正与22毫米粗的螺纹钢较劲,安全帽檐下滚落的汗珠在钢筋上摔成八瓣。老李掏出珍藏的紫铜扳手,在套筒连接处轻轻一旋,咔嗒的契合声像钟表齿轮的完美咬合。“钢筋间距是毫米级的艺术”,他示范时弯曲的脊梁与钢筋形成相同的弧度,工装后背的盐渍勾勒出中原汉子的版图形状。

当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显示坐标误差小于2毫米,搅拌站传来震耳欲聋的轰鸣。三台天泵车伸展钢铁臂膀,在模板上空编织出混凝土瀑布。试验员周敏紧盯坍落度检测仪,140毫米的数值在显示屏上跳动,她比对着手中泛黄的记录本——那是父亲二十年前在别的铁路工地用过的。

浇筑工赵师傅操纵着插入式振捣棒,高频振波让混凝土中的气泡如受惊的鱼群四散逃逸。他的工靴在钢模板上踩出带有韵律的节奏,手腕上缠着的红布条在暮色中翻飞,像指挥棒引领着混凝土的奏鸣曲。探照灯亮起时,梁体表面泛起青铜器般的光泽,蒸汽养护罩缓缓落下,将箱梁裹进白色的襁褓。

子夜的制梁场依然醒着,智能温控系统在夜色中眨着幽蓝的眼睛。守夜人老周打着手电筒巡视养护棚,光束扫过温度传感器上跳动的数字,35℃的恒温让混凝土中的硅酸盐进行着神秘的化学反应。他弯腰轻触梁体表面,指尖传来的温热让他想起儿子刚出生时的体温。

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质检组长带着全站仪来到现场。棱镜杆在梁体表面投射出星芒般的反光,测量数据在平板上流淌成绿色河流。当平面度误差显示0.8毫米时,几个年轻技术员突然欢呼着拥抱在一起——这个数值比国标精度提高了不少。

晨雾漫过沙澧河时,32米箱梁正在缓缓起吊。50吨门机同步发力产生的嗡鸣,与二十里外早班火车的汽笛产生奇妙共振。陈队摸出手机录像,镜头里钢铁巨梁凌空悬浮的瞬间,河面跃起的鲤鱼正划出一道银弧。这座即将飞架在示范区上空的脊梁,将在未来的时光里,托起每小时350公里的城市心跳。

当第一缕阳光刺破云层,漯河示范区制梁场又响起金属碰撞的交响。沙澧河水裹挟着中原大地的期许奔向淮河,而这里的建设者们,正在用毫米级的坚持,浇筑着通向未来的希望轨道!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