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新季】常怀“三心” 落笔生花 |
|
|
|
八年前的盛夏,背上行囊,我踌躇满志地来到水电四局报道,并被分配到南方公司机关党政办公室。 “小芦,你是新闻学毕业的,正好,为这次新员工培训写篇宣传稿吧。”这是我接到的第一份工作任务,心里顿时漾起雀跃。我至今仍记得,稿子发表后,自己翻来覆去读了好几遍,藏不住的欢喜全写在脸上。也正因这偶然的开端,我“歪打正着”地担起了南方公司的宣传工作。 刚入职那几年,茶余饭后总听同事们说起前辈们的故事。那些前辈多是公司公认的 “笔杆子”,不仅落笔成文数量可观,文笔更见功底,心底总被深深触动。循着榜样的方向,我渐渐摸到门道,手头的工作慢慢有了起色,也渐渐获得认可,获评公司 “标兵通讯员”称号。 四局宣传战线的伙伴们个个劲头足、热忱满,在这样的氛围里浸润着,我愈发热爱这份工作,也愈发用心投入。如今成了职场“老鸟”,攒下些工作心得,愿与大家分享。 “留心”是基础 “单位工作日复一日,平平常常,没有什么新闻可写,怎么办?”项目通讯员经常提出这样的疑问,道出了大家普遍存在的问题。 有两个耳熟能详的成语,一个叫“司空见惯”,一个叫“熟视无睹”。说的是常见某事,不觉得新奇了;经常看到,却与没看到一样。找不到新闻,有时候会感到无从下手,不知道该去哪些地方寻找新闻,就是对事物司空见惯缺少新鲜感的表现。而通讯员最需要的是“留心”,对企业发生的一切不断地进行观察与探索。 观察,是记者和通讯员的基本功。从事新闻工作必须养成观察的习惯,无论是工作,还是休息,脑子里都要比常人多一根‘弦’,留心观察周围人、事、物、景的变化和异常情况,通过对这些变化和异常情况的思考、对比、分析,就会不断发现新闻线索。 身边的人和事是我们最容易接触到的新闻来源,多关注单位举办的会议、活动,关注领导、职工的言行,多问多听,从不同角度挖掘新闻价值。同时,还要注意观察周围的环境和细节,新闻线索往往就隐藏在环境点滴细节之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把视野放宽,把角度选准,定能找到新闻点。此外,多关注行业动态,比如行业报告、专家谈话等,了解行业最新发展和趋势,结合本单位实际,发现契合点和更多的新闻线索。 “用心”是关键 通讯员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一步到位的,功夫在平时,闲在不闲间,“用心”是关键。 工作之余要多常读《人民日报》、多听新闻联播,在时政热点中把握方向,也需练就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的敏锐 —— 做网络热点的 “探测仪”,学时事评论的逻辑,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文字架构与表达。更要以 “手勤” 打底:仿写佳作时多悟笔法,偶有灵感便及时落笔,毕竟文字向来 “费心费力”,却从不会辜负勤勉。行文需有独立思考,切忌做网络 “文字裁缝”;更要怀揣 “务实之心”,让每段文字都扎根现实、富有内涵。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好稿件的诞生,总离不开千淘万漉的打磨。初稿落纸只是起点,还需如匠人琢玉般反复打磨:逐段梳理逻辑链条,逐句校准表达精度,在字斟句酌中让思想愈发通透。宣传企业文化更需得法:以员工故事为血肉,方能让文化有温度;以文化框架为骨骼,方能让叙事有支撑;以价值理念为灵魂,方能让传播有深度。传播时则要顺应时代潮流,从报纸、网站,再到公众号、短视频,需吃透每种载体的特性,让传播效能最大化。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成为“笔杆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脚踏实地,要磨炼过程中做到心细手勤、常思善思,戒骄戒躁、持之以恒,方能写出好文章。 “倾心”是力量 能否把事干出彩,既看能力深浅,更看态度诚笃。工作最动人的状态,莫过于让热爱与事业同频,“倾心”奔赴每一个目标。 优秀的企业通讯员,就要胸怀几分理想主义的热忱,当笔下文字被更多人看见时,那种从心底涌上来的欢喜,才是支撑我们走下去的最强动力。 日常工作里,藏着无数令人回味的瞬间:为项目拍的全景照片被做成展板,我对着画面看了又看,指尖都带着雀跃;也有过因一个关键字错漏不得不撤稿的时刻,盯着屏幕上的 “撤回”提示,心里像被针扎似的疼;为赶凌晨发布的稿件,在办公室泡过无数杯浓茶,键盘声和晨光一起漫进窗棂;去项目一线采风时,盛夏的工地烫得能烙饼,汗水顺着安全帽带往下淌,却觉得手里的笔格外有分量。 这八年的宣传工作,不仅让我学会在繁杂素材里提炼核心,更遇见了许多同行的伙伴 —— 前辈们改稿时红笔圈出的细节,同事们深夜发来的 “这个角度不错” 的提醒,都成了我成长的养分。更珍贵的是,我总能在一线遇见最动人的故事:钢筋工师傅蹲在工地上啃馒头时说 “把楼盖结实比啥都强”,安全员在暴雨里来回巡查时裤脚沾满泥浆…… 这些朴素的坚守,总让我握着笔的手更有力量。 唯有热爱,能抵岁月漫长。愿即将入职的新员工们,带着热爱与激情启程,在每一次落笔时倾注真心,在每一场攻坚中保持热忱,用文字和镜头记录四局故事,创作属于你们的精彩。 |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