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四局文苑

青山“小黄人”

发布日期:2025-07-09 信息来源:第二分局   作者:张曼琪   字号:[ ]

(上)

背倚青山,丛林环绕,夏日的绿意浓得化不开。这天周末,施工员戎工站在活动板房窗前,望着层叠的山峦,难得的清闲里带着一丝放空。这时,施工部张主任匆匆找来,给他安排了一项紧急任务。

原来,项目新开挖的支洞工作面需要连夜完成照明线路铺设和临时电缆架设,确保第二天开挖班组能准时进场作业。“保证完成任务。”戎工立刻应下。

“准备出发,争取早干完早收工。”刚吃过午饭,戎工便招呼班组成员整装待发。大伙儿头顶红色安全帽,身穿醒目的黄色反光马甲,背着沉甸甸的工具包,里面塞满了电缆钳、万用表、绝缘胶带和各种接头,像极了整装待发的“小黄人”。

刚登上工程皮卡,年轻的技术员小王便跟身边的测量组老赵嘀咕:“赵工,您说咱今天几点能搞定?”“那得看你接线的手脚利不利索了,要是还跟上次那样弄错一根线序,晚上的聚餐就别惦记了。”老赵一眼看穿小王的心思。

被点了名,小王也不臊,笑嘻嘻地“反击”:“赵工,我慢是慢点,可我这线接得牢靠啊!不像有些人,仪器架得快,回头数据老出岔子……”话没说完,老赵佯装生气的大手直接捂住他的头盔:“臭小子!”车上的人看着两人斗嘴也跟着乐起来,突然加班的烦闷,似乎被这玩笑冲淡了不少。“高处作业,安全带必须生根牢固!带电接线,验电笔、绝缘手套一样都不能省……”开工前,戎工对着几位年轻同事又叮嘱起来。虽然是老生常谈,耳朵听得起了茧,但他每次开工前这几句“紧箍咒”从没落下过。

时间久了,大家甚至能接下他后面的话,比如他施工时总挂在嘴边的:“安全带就是生命带,不是挂上就行,要生根在稳固点上!”还有收工检查时的固定台词:“谁要是让我发现没按规程断电挂牌,晚上回去给我抄十遍电气作业安全规程!”……这些话,班组里的老伙计们几乎能跟他异口同声地说出来。

其实,戎工这份唠叨并非多余。工地作业环境复杂,电工活尤其容不得半点闪失。他作为班组负责人,不仅要操心整个作业面的安全和工期,这份不厌其烦的提醒,既是责任,也无形中拧紧了大家心中的安全弦。

一次,班组里的骨干刘工和质检员小陈被临时抽调去支援另一处隧洞的紧急任务。当时正是施工高峰期,人手本就紧张,他俩一走,人手立刻显得捉襟见肘。“没事,竖井放样那块我顶上,辛苦点没啥。”两人走前那晚,老赵主动揽下了多出来的活。新来的大学生小孙紧跟着说:“正好我学的全站仪放样还不熟,借这机会多练练手。”

小王也赶紧表态:“赵工都这么说了,那电气巡检那摊子我多跑几趟……”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很快就把多出来的工作分派了下去。

戎工看着眼前这一幕,脸上漾开欣慰的笑容:“咱们人少任务重,关键就得靠相互补位、互相支撑。只要大伙儿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没有啃不下来的硬骨头……”一番话,说得大家伙儿心里热烘烘的,干劲更足了。

(下)

在坑道施工的每一个关键节点,都能看到“小黄人”的身影。相较于热火朝天的开挖班组,测量组的三五人看似有些“形单影只”,但他们每日穿梭于幽深的隧洞与陡峭的边坡,精确标定每一个点位,保障着施工的每一步都走在正确的方向上,从未因测量偏差而拖累整体进度。

测量工作虽属施工保障,却是工程推进的“眼睛”和“标尺”,任何数据的偏差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一次,某关键支洞的掌子面即将进行重要爆破,负责现场放样的技术员小王却发现,先前布设的控制点似乎出现了微小偏移!这微小的偏差在贯通精度要求极高的施工中,足以让整个作业面“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关键时刻出现异常,让现场负责的老赵眉头紧锁。

这片区域的控制网,之前是另一位测量工程师负责的,因其被临时抽调到其他标段支援,任务便移交给了老赵的班组。虽然交接时反复核查过数据,但复杂的地下环境和持续的爆破震动,难免带来点位沉降或扰动。老赵带着小王和小孙立刻投入复核,架设全站仪,一丝不苟地重新观测、计算……经过紧张排查,终于确认是一处导线点因近期爆破震动发生了轻微沉降。

掌子面爆破节点临近,时间分秒必争。老赵当机立断,带领组员重新测设了更稳固的控制点,并迅速将修正后的数据传递给爆破班组。“测量准不准,关系到整个活儿能不能干好。有测量班的兄弟在现场把关方向,我们干活心里才有底。”对于测量班的工作,并肩作战的同事们这样评价。在老赵看来,确保放样没有偏差、数据准确无误,就是他们最根本的责任。

施工中,老赵安排妥当,便立刻忙碌起来。他和小王在前面架设仪器、追踪棱镜,一丝不苟地定位;小孙则带着记录本在后面仔细核对数据、标注点位。一个个测量点被稳稳地打在岩壁上,这些不起眼的标志,就是指引后续施工精确方向的关键。

随后,他们又沿着长长的巷道进行导线复测,三人配合默契,架站、观测、记录、搬站……动作流畅有序。经过反复的测量与计算,确认所有数据准确无误,任务才算圆满完成。

这时,小王揉了揉发酸的脖颈,看了看手表——指针已划过晚八点,项目部的聚餐肯定是赶不上了,但看着手中记录的、经过反复核对、确认无误的测量数据,再看看掌子面上,爆破班组正依据他们刚刚提供的精准坐标紧张有序地做着准备,小王疲惫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他看看身边的老赵和小孙,两人同样是一脸灰土,眼神却很专注。心里一热,他不自觉地就轻轻哼起了那首熟悉的歌:“我的好兄弟……”他声音不大,但在安静的坑道里格外清晰。老赵那有点沙哑的嗓子马上就跟上了,小孙也笑着加入进来。很快,整个测量小组,甚至旁边正准备爆破的工友们,都被带动起来,跟着一起哼唱:

‌“我的好兄弟,前方大路一起走,哪怕是河也一起过,苦点累点又能算什么……”‌

‌一腔热血,融入阵地建设;一缕微光,照进战友心田。‌从晨光熹微到月朗星稀,“小黄人”的故事还在不断上演。他们凭着对岗位的热爱和执著,尽心尽力、认真负责,‌日复一日,在岗位上尽心尽力。‌每一次精准的定位,都为工程的顺利推进打下坚实的基础,让这条穿山越岭的隧道,一寸寸向前延伸。‌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