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成长印记 |
|
|
|
2025年7月的新疆米东,戈壁滩的烈日依旧炙烤着大地,远处塔吊的影子在黄沙中勾勒出建筑的轮廓。站在项目部财务室窗前,望着这片承载着无数建设者心血的土地,我的思绪不禁飘回2021年那个闷热的夏天——那个抱着笔记本、对着税务系统界面手足无措的职场新人,仿佛就在眼前。 初入职场:在数字迷宫中跌跌撞撞 2021年7月,怀揣着学生时代的热忱,我成为了一名水电四局人,本以为对建筑施工企业财务工作有书本上的认知就足够,可真正接触项目财务,才发现自己陷入了一座由合同、票据、工程进度构筑的复杂数字迷宫。第一次独立处理分包商结算,面对堆积如山的工程计量单和分包合同,我满心紧张又充满干劲,花了整整三天核对数据。然而,因未考虑预付款抵扣规则,付款金额出现数万元偏差。项目经理拿着审计报告质问时,我羞愧难当,脸烧得滚烫。那晚,办公室里,我抱着《建筑施工企业会计实务》泪流满面,委屈、自责、迷茫交织心头。但正是这次挫折,让我第一次看清建筑财务的复杂远不止于借贷平衡。它涉及工程项目的方方面面,每一个数据背后都关联着实际的施工环节和利益关系。这次经历如同一记警钟,敲醒了我这个职场新人的懵懂,让我明白书本知识与实际工作存在巨大差距,也激发了我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决心,为后续在建筑财务领域的成长奠定了基础,让我带着敬畏之心重新审视这份工作,开启了在数字迷宫中探索前行的征程。 破茧成长:在工地与账本间寻找平衡 建筑施工企业的特殊性,让财务工作天然带着“流动”的基因。从四川安州项目到新疆米东基地,我跟着项目辗转两千公里,也在这过程中读懂了建筑财务的“双重属性”——既要坐在办公室与数字较真,更要走进工地与钢筋水泥对话。在安州项目初期,为核实临建成本,我戴着安全帽在38℃的工地上走了三个小时,鞋底沾满混凝土浆;为掌握设备租赁台班,我跟着物资部同事蹲守混凝土泵车,记录每台设备的启停时间;为优化资金计划,我连续几个月跟踪钢材价格波动,建立动态成本模型。当我的成本分析报告被项目领导在大会上表扬时,我的师傅红梅姐拍着我的肩膀说:“小丫头,现在你比很多工程人都懂施工了。”当我顶着炽热的骄阳与税务局核对已结算工程款的税款缴纳记录和发票开具合规性时,那一张张密密麻麻的报表、一组组精确到分的数字,仿佛都幻化成了工程现场的生动画面。突然,我领悟到老师傅那句话的深意:“建筑财务的价值,在于让数字说出工程的语言。”那些在图纸上抽象的线条,在工地里具象为混凝土泵管的震颤;那些在报表里跳跃的数字,在脚手架上凝结成工人的汗水。我们不仅是资金的守护者,更是工程进度的翻译官——用财务语言解读施工日志,用成本数据预测结构强度,让每一分钱都成为支撑建筑生命的钢筋铁骨。这种“财务+业务”的复合型成长,就像戈壁中顽强生长的胡杨,赋予我在建筑财务领域不断扎根、向上生长的力量。 独当一面:在责任与传承中继续前行 站在2025年这个时间节点回首过往,在职业成长的道路上,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经验,而其中最让我珍视的,是项目部老会计毫无保留传授的“三看三查”工作法。看合同条款查付款条件,看工程进度查成本归集,看资金计划查预算执行,这些简洁实用、朴素无华的智慧结晶,如同精准的导航,让我在面对错综复杂的 EPC 项目时,始终能保持从容不迫,稳步前行。 如今,看着公司发布的迎新视频里,那一张张初来乍到、满脸稚气的新面孔跃然眼前,刹那间,时光仿佛倒流,我清晰地看到了当年那个怀揣着懵懂与憧憬、踏入财务领域的自己。我想郑重地告诉新员工们,此刻站在新起点上的你们,朝气蓬勃,恰似初升的朝阳。但请记住,财务之路绝非是独自在数字的迷宫中埋头摸索。倘若只将自己禁锢于报表与账目的方寸之间,便如同盲人摸象,难以窥得全貌。你们要勇敢地迈出舒适区,主动投身到业务一线。若身处建筑行业,就去工地感受那热火朝天的工程节奏,看钢筋水泥如何化作宏伟建筑;若在制造业,便深入车间,了解生产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明白成本是如何在每一道工序中累积。让财务知识与业务实际紧密交织、深度融合,如此,你们才能从枯燥的数字中挖掘出背后的深层价值,为企业的决策提供精准有力的支持。更重要的是,要始终保持耐心与敬畏之心。财务工作容不得一丝一毫的马虎,一个小数点的错误都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你们要坚守职业道德底线,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如此,定能在财务的广阔天地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光彩。 此刻,窗外暮色如诗,渐渐晕染了整个天际。我深知,曾经的我,在老会计的悉心教导下,从青涩走向成熟。如今,面对朝气蓬勃的你们,我愿成为那座桥梁,将前辈传授的宝贵经验毫无保留地传递下去。我坚信,凭借着这份传承与努力,我们必将共同书写出属于我们水电四局财务人的辉煌篇章。 |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