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三原色”:细、实、勤绘就的优秀共青团员成长图谱 |
|
|
|
晨光漫过三塘湖镇的戈壁滩,25岁的共青团员陈可欣坐在HM项目部的办公桌前,正逐字核对农民工进退场信息,阳光透过窗棂落在她胸前的团徽上,折射出清冽的光。从川蜀烟雨的象牙塔,到西北边疆的戈壁风;从捧书学子,到“项目管家”,两年时光,这个四川农业大学的本科生将青春播种在边疆的土壤,用细腻、实干与勤奋,书写着新时代团员的滚烫答卷。 以“细”为针,编织权益“暖绒毯” 农民工管理,是陈可欣工作的“主线”。面对施工点分散、分包队伍纷杂、人员流动如潮等挑战,她将“实名制管理”作为守护农民工权益的“定盘星”。与分包队伍逐家对接,细核每份进退场资料;统计千余份农民工信息,建立条理分明的“数字档案”;每月农民工工资发放前,她伏在案头逐条比对考勤与工资明细,确保数据精准无误。两年光阴流转,经她手的农民工从未因管理疏漏出现欠薪问题。 考虑到农民工健康问题,她主动牵线属地医院,制定体检方案,把“健康驿站”搬到施工一线,让农民工在轰鸣的机械声中获得“流动健康”;瞄准农民工技能提升的渴求,她协同项目部将课堂设在工地一线,对钢筋工、木工等不同工种因材施教、分类教学,让“上岗即学习,干活长本事”成为工地上最朴实的成长经。 以“实”为墨,绘就管理“工笔画” 在人事管理的版图上,陈可欣用“实”字挥毫,描绘制度与数据的经纬。从瑞和大健康产业园到HM山北供水工程,两个不同类型项目的跨越,亦是她从职场萌新到业务熟手的蜕变。 她全程参与HM项目人事制度“从无到有”的搭建,考勤管理、员工假勤、绩效考核……一项项制度从模糊的经验里抽丝剥茧,化作规范的“行动指南”。 她亲手编织起10余类基础台账的“信息网”,员工调休、合同期限、特种作业资质……每一项数据都在她的动态更新中鲜活流转。 每月工资编制时,她像个严谨的“数据侦探”,对照岗位登记、考勤记录逐项核查,连续两年保持“零差错”的战绩;职称评审季,她变身“政策翻译官”,梳理文件、提醒时限,助力多名同事跨过评审门槛;绩效考核时,她捧着60余份考核表反复推敲,用数据说话、以公平为秤,让结果真正成为员工成长的“坐标尺”。 以“勤”为砖,搭建青年“连心桥” 作为项目部团支部的委员,陈可欣的“勤”,是团徽里的信仰,更是行动中的写实。 项目地处戈壁滩上,自然环境相对恶劣,员工工作和生活条件相对艰苦,为了丰富大家的业余文化生活,她化身为贴心的“活动策划师”,策划开展了趣味运动会、歌唱比赛等10余场温暖热闹的集体活动,让团队的心跳同频共振。为了活动的圆满举行,她经常与部门团队成员一起熬夜加班,敲定活动流程、准备活动道具、布置活动场所、进行活动彩排......忙得忘乎所以。 陈可欣还注重为团员青年们提供丰富多彩的“理论学习套餐”,以满足大家精神层面的需求。她参与规划布置了党员活动室、增添了理论学习书籍,不定期组织团员青年们开展集中学习、研讨交流、读书分享、知识竞赛等。为了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各类取证考试,她变身“助考指导老师”,实时分享培训和考情动态,提前督促参考者备考报名,为大家搜罗专业而丰富的复习资料,监督督促大家复习进度...... “刚来时,面对复杂的业务也会慌,但师傅说‘一线是最好的练兵场’。”陈可欣笑着回忆。两年基层淬炼,职场新人蜕变为业务骨干,更让她读懂了“共青团员”的分量——不是胸前团徽的光芒,而是扎根一线的坚韧,是服务大局的担当。 如今的她,依然守着那沓资料,依然伏在案头核对数据,但眼里的光更亮了。她写下的数据,不仅是青春的注脚,更如同一面猎猎作响的团旗,招展着新时代青年“到祖国最需要处扎根”的赤诚信念。 |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