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里的齿轮——孟底沟初见札记 |
|
|
|
高铁冲出成都平原时,手机还在播放着音乐,窗外的田畴被切成整齐的方块。当列车钻进隧道,信号逐渐变空,车厢里的闲聊声渐渐低下去,只剩下车子高速运转的单调回响。我盯着黑屏的手机发呆,心中难免期待又紧张。 到达西昌时已是傍晚,湿润的气息扑面而来,不似青海那般干燥清凉,来不及感慨这南方小城的温润,便坐上了项目安排的依维柯,忙拿起手机给家人报了平安,屏幕映出脸上的倦意,指尖却因这南方小城的温软泛起久违的松弛,车窗外的街灯亮起,将车身镀上一层暖黄,项目来接我们的刘哥说这是进山前最后的繁华,明天起就要和城市的喧嚣暂别了。 天刚蒙蒙亮,刘哥就带着我们一行十一人迎着晨曦出发。驶出城区,车子便一头扎进盘山公路的褶皱里。晨光渐渐穿透雾气,给山顶镀上一层金边,山路两侧的树木也显露出更鲜亮的绿色。随着海拔的逐渐升高,空气愈发清新,仿佛能洗净一切尘埃。而我们怀揣着憧憬,一同驶向那个藏在深山里的梦。 车内的气氛随着窗外出现的电站而逐渐变得兴奋起来,一路上我们看到了三座电站,它们各自矗立在山峦之间,像是守护这片土地的巨人,静静诉说着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大家纷纷讨论着对孟底沟的想象与期待。 太阳渐渐升高,我们终于抵达了目的地。 最后一段路交给了轮船。船尾剖开的浪涛泛着碎银,两岸的山影浸在水里,像幅晕开的水墨画。手机彻底成了块废铁,有人用它拍风景,有人把它塞回兜里。我靠在栏杆上看着波光粼粼的水面,突然觉得没信号的日子也没那么难熬。 当孟底沟项目的标志终于出现在视野里,所有的跌宕起伏都有了归宿。那些被信号隔绝的焦虑,早被山水洗成了平静。原来有些地方,本就该用脚去丈量,用心去记住。 经过了三天的培训,我们对“工程”有了更深的了解。当我们穿上工作服、荧光马甲,戴上红色安全帽,仿佛一下就转换了角色,心里莫名激动。 怀揣着这份激动乘坐上依维柯,途经公路、隧道、施工现场……通往工区的公路是最先给人的惊喜,不同于普通施工便道的坑洼,这条依山而建的道路平整宽阔,沥青路面泛着沉稳的光泽。这条路不仅是运输通道,更是“生态廊道”,施工时特地做了绿化,如今路边的树木花丛正是鲜艳,扫除工人们一天的疲惫。车子继续前行,进入一个个隧道,映入眼帘的是平整的内壁,不似预想的昏暗,难免让人忘记这是深山里的临时通道。走进施工现场,各类设备摆放有序,大型机器在指定区域工作,动作精准而有力。阳光洒在工地的每一个角落,映照出一片繁忙而充满希望的景象。远处陡坡上生长着原始云南松,树干上爬满了松萝,像披了一层层绿纱,风过时,松涛与机械的轰鸣撞在一起,竟生出奇妙的和谐。 傍晚的雾气漫上来时,项目部的灯逐渐亮了。那些散落在峡谷里的光点,沿着公路的走向连成蜿蜒的光河,又顺着工人宿舍的窗户漫成温暖的光斑,像一串被人精心摆放的星子。突然明白,所谓伟大的工程,从来不是征服自然的勋章,而是一群人带着敬畏之心,在山水间写下的诗。 峡谷、大坝基坑、缆机塔吊、云雾、彩虹、松香……所有元素像被一只巨手按了“合成”键。那一刻,心中冒出一句:“原来人类真的可以在大山的心脏里装一颗齿轮,而我即将成为其中一颗小齿”。 孟底沟的初见,是山风里飘来的花草清香,是工人们眼里比星光更亮的期待,更是在这片土地上,人与自然共同生长的见证。 |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