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四局文苑

何惧 AI“掉书袋”工地自有新文章

发布日期:2025-04-07 信息来源:第一分局   作者:张银婷   字号:[ ]

朋友突然发来消息:“留心饭碗!”紧接着,一条展示AI几秒创作散文的视频弹了出来。身为宣传工作者的我,从春节前就频繁经历这般对话。长辈满脸忧虑,虽不太懂AI写作是怎么回事,却也隐隐担心;朋友则善意提醒,话语里满是担忧。这阵仗,若不是我自己也在使用AI,恐怕真要焦虑得不行。

说实在的,我对AI写作既敬佩又感激。它最厉害的地方,恰恰是我所欠缺的——引经据典。有人觉得这是“引经据典”,有人则认为是“掉书袋”。但不可否认,在运用典故方面,AI比任何写作者都更加游刃有余。我记忆力不太好,写作时想引用点内容,常常只能想起模糊片段,然后在有限的书籍里翻找半天。等查到了,思路早就断了。

AI的出现,给宣传工作帮了大忙。比如乌溪江施工局工地建设到了关键阶段,我想写篇“古诗中的奋斗精神”来鼓舞士气。只要把需求完整告诉AI,它不但能理解字面意思,还会贴心考虑:“作者或许希望诗句涵盖不同朝代和诗人,体现奋斗精神的历史传承”“诗句要知名又独特,还得凸显经典”。几秒后,一份精心的诗句清单就出现在屏幕上:“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要求更冷门些,几秒后,“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等句子又出现了,速度快、定位准,还毫无怨言,真让人忍不住对它的博学、勤勉和“任劳任怨”致敬。之后我只需稍加点评,融入自身情绪,一篇文章就能完成。从这方面看,AI在“掉书袋”上确实无人能及。

可这真的是宣传者想要表达的吗?人类的灵感和情感,难道就没价值了?当然不是。在乌溪江施工局的日子,大家为攻克技术难题常常挑灯夜战。有一次,为解决大坝浇筑的技术问题,团队连续奋战48小时。难题攻克时,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疲惫却又自豪的笑容。这种奋斗中产生的灵感,AI难以理解。至少现在,AI面对整齐索引的知识,只是针对提问给出答案。但在工地生活里,奋斗与奉献精神藏在日常点滴中。有时是从“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到“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的不懈坚持;有时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定决心。即便无人提问,我们也会主动探索工程的质量与进度,这是我们与AI的不同。

正因如此,我们能写出AI无法创作的文章。作为工地故事创作者,我们能挺直腰杆,合理利用AI的智慧为文章增色,不用担心被替代。在“掉书袋”上,我们或许比不过AI,但这并不重要。AI的优势,恰恰凸显出人类大脑真正擅长之事。就像乌溪江施工局最动人的创作素材“不完美的坚守”,如同沾满泥浆的安全帽,AI再精准也复制不出其中质朴的力量。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AI为我们提供丰富知识资源和创作灵感。我们要拥抱AI,让它助力讲述工地故事、传承工地精神;更要珍视自身独特经历与感悟,用手中的笔,书写属于乌溪江施工局的壮丽篇章。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