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水泥的耳语,对答满目秋山 |
|
|
|
|
陇山的秋,是被山水染透的诗行,渭河绕着山脚淌,红叶把涧溪铺成锦缎,白云漫过青林时,连风都带着草木的清润。可若你循着秋光走进黄龙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现场,会发现另一番“对话”正在上演,满目秋山是静默的画布,机械轰鸣是激昂的伴奏,而最细腻的旁白,藏在水泥的耳语里。它裹着秋日山砂的粗粝,沾着渭河晨露的温润,在搅拌机里与砂石缠绵低吟,在隧洞衬砌时顺着岩壁静淌,……建设者们俯身倾听这细碎的声响,又以坚守与匠心回应秋山的期许,让能源的希望,在一砖一瓦的浇筑中,与漫山秋色共生长。 晨光初透,秋雾未散。食堂亮起的灯光已刺破晨霭,厨师王大厨在食堂蒸着热馒头,蒸汽裹着麦香飘向各个办公室;吃过早饭,技术员王小兵出发去往上下库连接路的施工段,他时不时蹲下摸一摸刚浇筑一夜的水泥路面,秋日的低温让水泥凝结得更慢,还能听见表层水分蒸发的细微“嘶嘶”声。“这温度刚好,没冻着,也没因为秋燥裂了缝,能牢牢粘住下面的碎石基层。”他说的“听”,是常年与水泥打交道练出的本事,秋日夜温差大,水泥凝结时若发出“咔咔”的细微声响,便是内部应力不均的信号;若只有平缓的“滋滋”声,才是质量达标的证明。 水泥的耳语,在秋日的隧洞里总显得格外清晰。进场交通洞的开挖仍在紧锣密鼓推进,今年的秋雨似乎比往年更缠绵,淅淅沥沥的雨丝裹着山风,将洞外的气温压到15℃,洞内却因机械作业焖出35℃的高温,工人们穿着沾满泥浆的劳保鞋,在“冰火两重天”里穿梭。 上水库大坝的秋,总伴着山风的凛冽。北峪沟大坝那道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的轮廓,在漫山秋色里愈发清晰。搅拌车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驶来,车轮碾过路面堆积的枯叶,“咔嚓”声混着引擎的轰鸣,在山谷间轻轻回荡。振捣手握着振捣棒俯身向前,“滋滋”的震颤声穿透风响,水泥浆在棒头的带动下慢慢流动,顺着模板的缝隙层层渗透,将每一处空洞都填得严实。秋日的寒气在仓外盘旋,却被这团逐渐凝固的水泥牢牢挡在外面,浆体凝结时微微发烫,在冷风中腾起薄薄的白雾,像是大坝在给自己“暖身”。 夕阳西下时,余晖洒在崭新的水泥坝面上,泛着温润的光,与远处的红叶相映成趣。总工程师高兆兴站在坝顶,望着漫山秋景说:“这水泥里裹着的,是我们的底气。等大坝建成,它就能锁住一泓碧水。”秋风掠过坝面,带着水泥的石灰味儿,像是在回应这份期待。 安全总监安得金每天巡查时,总会敲敲水泥浇筑的电箱基础,秋日的阳光里,“咚咚”的脆响让他安心:“声音脆,就说明结实,没因为秋潮返碱。” 新入职的大学生范实权,第一次参与混凝土浇筑是在一个秋日的清晨,老工人教他“听振捣声辨密实度”:“声音闷,是浆没到位;声音匀,才是振实了。”那天的秋阳、振捣声与老工人的叮嘱,让他忽然明白:“水泥不是冰冷的建材,是有生命的伙伴,你听懂它的耳语,它就护你周全。” 黄龙的秋,每一处都能听见水泥的耳语,在道路的挡墙里,水泥与钢筋相拥,挡住秋日山体滑坡的风险,雨后的清晨,雨水顺着水泥挡墙流下的“哗哗”声,那是它在守护道路的平安;施工支洞的岩壁上,水泥填补着裂隙,秋夜里,巡洞的工人能听见水泥与岩石贴合的细微声响,那是它在筑牢安全的屏障;营地宿舍的地面下,水泥默默承载着建设者的疲惫,秋日的夜晚,加班归来的人踩着水泥地,脚步声比泥土路更踏实,那是它在守护每一个追梦的身影。 秋风又起,新栽的槐树苗在水泥路旁轻摇,露珠沿叶滴入缝隙,仿佛与水泥交换着成长的秘密。夜幕降临,工地的灯光照亮水泥衬砌的隧洞,光带顺着洞延伸向山腹,像一条通往绿色能源未来的路。 听着水泥的耳语,一群人把青春埋进山野,把梦想筑进混凝土,他们以匠心回应秋山的馈赠,用汗水浇灌能源的希望,让这座“超级充电宝”在满目秋光里慢慢生长,也让能源的希望,在每一方水泥的凝结中,愈发清晰、愈发坚定。 |
|
|
|
| 【打印】 【关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