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四局文苑

水泥和钢筋困不住的灵魂

发布日期:2025-07-08 信息来源:第二分局   作者:杨柳   字号:[ ]

一本签名书、一个拥抱,让千万网友看到:在沾满泥灰的工装之下,跳动着一颗颗渴望知识的高贵心灵。

深夜刷着手机,一条视频瞬间攫住了我的心: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陈行甲的新书签售会上,一位皮肤黝黑、衣着朴素的大叔,攥着背包带,局促地站在人群边缘,眼神却执着地望向签售台。工作人员发现了他,这位来自河南濮阳的58岁建筑工人刘诗利,才被引到陈行甲面前。当陈行甲躬身递上签名书,郑重写下“敬赠刘诗利,谢谢大哥,我们一起过热爱的一生”,并留下电话号码时,大叔脸上深刻的皱纹如秋菊般绽放开来。这个瞬间,收获了七十多万点赞。

看到这条视频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复,一直反反复复刷着相关的视频。或许因为本身就从事建筑行业,我对这样的面庞、这样的眼神,太过熟悉。刘诗利那双粗糙的手、谦卑的姿态,与我在施工一线,看到的农民工工友何其相似。视频里他说:“一般书三四十,他舍不得买。只要有空就来图书馆看书。” 这句朴实话语,像一枚石子投入心湖,激起层层涟漪。让我真切地看到了,在沾满泥灰的工装之下,在日复一日的钢筋水泥丛林里,跳动着一颗颗怎样渴望知识的高贵心灵。

因为工作行走于天南地北的工地,接触过形形色色的工友,我看到的不仅是他们的吃苦耐劳,更有那份对知识朴素而执着的渴望。记得在湖北襄阳的工地上,技术骨干张师傅躺在简易板房,头顶一盏昏黄的白炽灯,照亮他手中那本《预应力混凝土梁施工技术手册》。对他而言,艰涩的技术参数如同神秘的星辰,吸引着他孜孜不倦地仰望与探索。这份执着,在湖北农民工吴桂春告别东莞图书馆的留言中可见:“我来东莞十七年,其中来图书馆看书有十二年...余生永不忘你。”仅有小学文化的他,凭着日积月累的坚持,竟能研读《春秋》《资治通鉴》等数十部典籍。

此刻,刘诗利、老张、吴桂春的身影,在我眼前重重叠叠,无声地汇成一股洪流。这是扎根于中国最广袤、最坚硬土地深处的坚韧力量。无数劳动者,正是在钢筋的冰冷与水泥的粗糙间隙,在汗水的咸涩与疲惫的喘息里,用最卑微的姿态,最执拗的坚持,一寸寸拓展着自己精神版图的辽阔疆域!

关上灯后我来来回回想,那七十多万次的赞,是否和我一样,看见的是平凡劳动者粗糙的掌纹之下,有这一颗水泥和钢筋困不住的灵魂!那灵魂,渴望着光、追逐着、并且,本身就是一道穿透尘埃灼热的光。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