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四局文苑

轨道上生长的时光

发布日期:2025-05-20 信息来源:华中公司   作者:张欣   字号:[ ]

2021年7月,蝉鸣正盛。我攥着入职通知书站在中国水电四局门口,阳光穿过树叶在衣襟上织出碎金,像极了年少时在课本里见过的铁路轨道——那些延伸向远方的金属线条,此刻正以另一种方式,悄然铺进我的生命。

地铁隧道里的初光

初到郑州地铁项目,我在工程部做计量员。在混凝土浇筑的轰鸣中,潮湿的空气里浮动着铁锈与机油的气息。记得第一次独立完成月度计量报表时,指尖在键盘上发抖,那些密密麻麻的数字突然有了温度——它们是盾构机啃破岩层的坚韧,是钢筋骨架扎进土地的倔强。

后来调至综合部负责党群宣传,我开始用镜头记录工地上的晨昏。钢筋加工场中,焊花在灰蓝色的天幕下绽开金色的蒲公英;暴雨突至时,党员突击队淌着积水抢运物资,反光背心在雨幕中划出流动的橙红。有位老电工总在休息时坐在盾构机旁擦扳手,我问他为何如此细致,他抬头望着隧道深处:“这机器通着地铁的脉,咱得让它心里亮堂。”这句话像颗螺丝,悄然拧进了我对“党群工作”的初认知——所谓“走心”,或许就是让每个平凡的岗位都能照见自己的光。

高铁路基上的新芽

2022年底,我带着郑州项目的积淀来到平漯周高铁。这里的风带着旷野的粗粝,首开工点施工现场的扬尘常让口罩变成土黄色。但当我第一次来到正在建设的项目部时,却有了奇妙的发现:桩基施工的吊臂正与远处的麦田构成一幅奇特的画——钢铁的坚硬与麦浪的柔软,在此刻达成微妙的和解。

独立负责支部建设后,最难忘的是开展“医职连心”党建联建。消毒水气息混着工地扬尘,白大褂与安全帽在临时诊疗区交错,农民工兄弟们挽起晒黑的胳膊量血压时,总有些局促地把粗粝的手掌往背后藏。那次检查农民工宿舍,推开板房门,看见床上堆着几袋中药,床头柜摆着孙女的奖状。50岁的老陈搓着开裂的指尖说:“腿伤总疼,怕耽误打灰进度。”我们连夜联系定点医院开通绿色通道,当他戴着支部送的护膝,在“送清凉”活动后,我看着他把防暑药品塞进沾满泥灰的反光马甲里,脸上的感激无法溢于言表,转头看见党员们正蹲在钢筋堆旁,给工友逐个检查劳保鞋。阳光穿过藿香正气水的玻璃瓶,在水泥地上晃出细碎的光斑——原来党群工作不是悬挂的标语,是把温热的关怀,揉进磨破的手套线里,滴进安全帽里盛着的汗珠里。

我们在架梁现场设立“党员先锋岗”,让党旗的红与架桥机的红融为一体;在员工食堂里,用亲自包好的小饺子摆出“平漯周加油”的字样;暴雨冲垮施工临时便道时,他们手拉手筑起人墙,让物资车碾过自己的脚印前行。这些瞬间像散落的铁轨扣件,最终连成了一条看不见却真实存在的“精神轨道”。

枕木间的星辰

昨夜整理相册,翻到三年前在郑州地铁拍的第一张工作照:穿工装的自己站在双线贯通大捷的盾构机前,眼神里全是生涩的倔强。如今在平漯周的项目部,我学会了带着温度工作,甚至能熟练地用河南话和分包队伍聊家常,听他们讲“高铁修到家门口”的盼头。这不是刻意的温柔,而是把每个人的故事,都悄悄折进日常的褶皱里,让钢筋水泥间,也能长出带着体温的新芽。

窗外传来钢筋厂的轰鸣,我起身关掉台灯,远处的架梁通道在夜色中泛着银灰色的光。忽然想起昨日加班晚归,看见院中新种的小花上挂着露珠,在月光下折射出微弱的光芒。原来所有的成长都不是突然拔节,而是像钢轨下的枕木,在日复一日的重压与坚守中,悄悄把岁月酿成了年轮。

此刻,风里带着些许桂花香掠过案头的工作计划。我知道,在更远的未来,当列车呼啸着掠过平漯周的田野,那些深埋地下的情感与信念,终将在铁轨的震颤中,长成永不生锈的春天。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