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四局文苑

廉之一字 烙刻不灭

发布日期:2025-05-19 信息来源:华中公司   作者:夏岩松   字号:[ ]

子罕辞玉,公仪休嗜鱼,晏婴辞宅。

我们听着这样的故事长大,仰视着故事里的主人公。

简牍斑斑,记载着关于廉洁的信条。千百年来,古人圣贤将“廉”之一字视为圭臬,传承已久。

何为廉洁?“不受曰廉,不污曰洁”。

不爱财、不为己,拒绝腐蚀,忠贞不移志而已。

翻开殷商甲骨文的龟甲、周代金文的铜鼎,“明德慎罚”的治国箴言留在史册;孔子在《论语》中“政者正也”的论断,为中国政治文明注入永恒的精神基因;诸葛亮“内无余帛,外无赢财”的临终自白,不仅是其个人的品格写照,更成为后世士大夫的精神图腾。

诸葛亮以自己一生的行动实现了他清正廉洁的理想,他的廉洁自律,在蜀国官吏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史载,他任用的官员,大多勤于政事,廉洁自律。例如,名将姜维,住宅十分简陋,家里也无多余的钱财;而邓芝不仅生活俭朴,家无私产,连妻子也“不免饥寒”,死时,也是“家无余财”。

这些散落在青铜器皿、竹简帛书中的廉洁印记,构成了中华文明独特的精神图谱,也如同黄土地里深埋的根系,扎根在成长着的炎黄子孙的心里,滋养着代代华夏儿女的精神家园。

我们不曾质疑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赴汤蹈火的真理,也前赴后继的去践行着“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浩然正气、“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洁身自好、“清风两袖朝天去,不带江南一寸棉”的一廉如水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质。

不然你看,历史长河奔涌向前,廉洁的火种从未熄灭。北宋开封府衙的惊堂木下,包拯掷地有声的“不持一砚归”,让端州百姓将包公清明的场面刻成世代相传的民谣;明代应天府衙的寒夜孤灯里,海瑞“布袍脱粟”的身影在《治安疏》的凛然正气中化成一座巍峨的丰碑。及至当代,任长霞在登封街头留下的最后一串脚印,黄文秀在百坭村泥泞山路上的永恒背影,张桂梅在华坪女高讲台上的嘶哑嗓音,都在诉说着:廉洁不是故纸堆里的陈旧训诫,而是永不过时的精神火炬。

廉洁的真谛,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愈发清晰。它不仅是“临大利而不易其义”的抉择勇气,更是“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持守智慧,既是“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处世准则,也是“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生命境界。当幼儿园孩童用稚嫩童声传唱《廉洁歌》,当少先队员在主题班会上郑重签署“班级廉政公约”,当“我的家风故事”征文里,无数的孩子们在述说着家庭的清廉教育,我们分明看见,廉洁文化正在新时代的土壤里萌发新芽。

或许,站在廉洁文化展厅的时光长廊里,总会有种时空错位的感觉。

泛黄的《颜氏家训》与电子屏上的“中央八项规定”开启跨越时空的对话,包公祠的楹联与“打虎拍蝇”的新闻照片达成精神上的传承。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早已超越简单的道德说教,演变为制度创新与文化浸润的双重变奏。

我们不能忘却的廉洁精神、士大夫们用生命传递的清正公允,在新时代的路上蜕变成了各种各样的方式,《监察法》的颁布实施、“清廉单元”的创建实践、廉洁示范项目的创建探索、云上廉政的智慧方式……传统廉洁文化正在完成创造性转化,成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精神动力。

我们也曾无数次叩问:廉洁到底有何意蕴?值得我们这样奔赴不停。

它能打破贪欲的枷锁,能坚守纯粹的底线,能塑造高尚的人格。它像是黑暗中璀璨的明灯,像是迷途中坚定方向的航船。那是生不畏死的孤勇,是不肯折节的坚韧,是我们世世代代应当奉为圭臬的不变准则,值得我们付出所有持之以恒的追寻奔赴,值得我们牺牲一切高举廉洁的箴言,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出广阔的天地。

修德守清正、秉志守廉洁,则立身稳、立事明。广大党员干部当把“德”与“志”铭于心、践于行,勤扫思想“花园”、清除贪念“杂草”,在修德中提升思想境界、在秉志中培养浩然之气。明是非、晓荣辱、惜节操、知行止、尽职责。

廉之一字,悬于头顶,烙刻在心。唯有如此,方能不辱使命,永葆清廉本色。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