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晴雨表 |
|
|
|
重庆的天,总爱耍些小性子,晴时烈阳似火,雨时银丝如瀑,在天地间肆意挥洒着情绪。清晨还飘着细雨,转眼烈日就把工地围挡晒得发烫;午后闷雷在长江对岸滚动,傍晚的凉风却又送来短暂舒爽。而在地下的施工现场,永远都是潮湿的微凉,城市未来的影子正在其中逐渐蔓延生长。 工长老张摘下安全帽,抹了把额头上混着白灰的汗,划出一道有点滑稽的泥痕。“地面又下雨了?”他问刚送材料下来的小工。 年轻人点点头:“暴雨预警,项目部让检查排水设施。” 老张了然,转身对电工班喊道:“看看地面上有没有堆放线材!”在这里,天气变化从不直接造访,却总以各种指令的方式渗透进来。 技术员小陈的施工日志上,天气栏永远写着“室内”。但他清楚地记得,上周持续高温时,监理特意要求加强混凝土养护;前天地面暴雨,项目部立刻组织排查了所有电缆沟防水。此刻,他正在检查新安装的照明管线——天气预报说浮尘天气即将到来,而安装时阴雨连绵,空气湿度剧烈变化,他需要确认密封胶不会开裂。 未挂白的墙边,李师傅蹲在地上,手指捻着几撮粉末。手机弹出气象局预警:明日空气湿度将达90%,他默默计算着今天干燥的时间。“雨虽然落不到地下,但湿气渗得很快。”他对徒弟解释道。年轻人恍然大悟,那些看不见的风雨,正通过这些疏松多孔的结构,悄悄影响着地下的每一处角落。但它们很快会变成细密坚实的保护壳,覆盖住每一寸角落。 在站台层,铺装班长老周接到通知:暂停室外材料运输,外面大风转冰雹。他摇摇头,招呼工友们转向室内作业。 “咱们在地下干活,可地上的天气说了算。”他笑着对新人说。年轻人仰头望着封闭的顶板,第一次意识到,原来头上那片看不见的天空,始终在左右着他们的施工节奏。 夜班交班时,安全员老吴特意提醒:“明天地面38度,注意防暑药品配备。保温桶提前装好冰绿豆汤,方便人随时接。” 虽然地下依旧清凉,但交接班的工人总要经过烈日暴晒的工地。监控室里,值班工程师看着气象预警,提前调整了次日的工作计划——那些地上的晴雨变幻,最终都化作了施工进度表上一个个红色的备注。 在这座与世隔绝的地下宫殿里,工人们用另一种方式感知着四季。混凝土养护记录本上的洒水次数,文明施工的清扫次数,甚至是保温杯的凉茶浓度,都在无声诉说着地面的天气故事。当未来乘客享受着恒温舒适的地铁站时,不会有人知道,这里每一处看似独立的工程决策,都曾与地面上的某片乌云或烈日遥相呼应。 |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