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四局文苑

湿透的米色工装

发布日期:2025-09-24 信息来源:第三分局   作者:沈共亿   字号:[ ]

天还没亮,广西的群山间已笼着一层薄雾。雾气像一层轻纱,把山、水、路、人都包裹得朦胧不清。可就在这朦胧中,一个身影已经动了起来。他穿着一套米色工装,裤脚还沾着昨夜的泥,衣背湿了一大片,不知是露水还是汗水。

他叫余朝啟,是歌棉工区的工区长。今天,是他来到这个项目的第180天。

广西水资源配置工程,是国家重点水利工程之一,旨在解决广西中部地区水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D1标段是整个工程的“咽喉”部位,地质复杂,施工难度大。项目部驻扎在寨圩镇,雨季漫长,施工环境恶劣。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余朝啟和他的工友们,像钉子一样钉在了这片土地上。

早上六点,余朝啟准时出现在隧洞口。他的工装已经湿透,不是雨水,是汗水。广西的夏天,湿热像蒸笼,哪怕站着不动,衣服也能湿透。但他早已习惯。他从云南腾冲老家出来干工程,已经十三年了。他说:“工装湿透不可怕,可怕的是心里没火。”

今天他们要完成寨圩隧洞的初衬混凝土浇筑。这段隧洞地质不稳定,前几天为了值守,他连续工作了16个小时,工装湿了干,干了又湿,最后硬得像盔甲。回到宿舍,他倒头就睡,第二天一早又出现在工地。

“你图啥?”有人问他。

余朝啟笑了笑,没说话。他从口袋里掏出一部旧手机,屏保是他在高空中完成的第一个项目,照片里的他,站在高耸的塔吊上,背后是广阔的天空,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他说:“每完成一个项目,就像是在这片大地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这湿透的工装,就是我的勋章。”

在D1标项目部,像余朝啟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有的是退伍军人,有的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有的是父子兵、夫妻档。他们穿着同样的米色工装,在烈日下、在暴雨中、在泥泞里,一寸一寸地推进着这条“水脉”。

项目生产副经理李云刚是个“老水利”,干了一辈子水电工程。他说:“我们干水利的,最怕的不是苦,不是累,是老百姓等水用。”他每天早上七点准时巡工地,工装也是湿的。他说:“你不下去,工人心里就没底。”

有一次,受台风影响,连续下了三天大雨,工地积水严重,李云刚带着大家连夜排查。那一夜,他们排水、抽水、巡视,所有人都在水里泡着,大家的工装却早已湿透,沾满了泥水和汗水。

“这就是我们水电四局的精神。”李云刚说,“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难,只要工程需要,我们就上。”

湿透的米色工装,成了这个项目部最鲜明的标志。它不像军装那样威武,不像西装那样笔挺,但它承载着太多故事。每一套工装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是一个工程的脊梁,是一个时代的注脚。

在那些看不见的地下深处,正是无数件这样的湿透工装,托起了大地之上的万家灯火和良田万顷。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