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四局文苑

【品牌采风】临高而立,云端筑梦

发布日期:2025-08-20 信息来源:第三分局   作者:王妍   字号:[ ]

晨雾如纱,缠绕在秦岭北麓的千仞绝壁之间。我们随着东庄施工局的皮卡车颠簸着驶向泾河峡谷。车窗外的秦岭在薄纱中若隐若现,那些被岁月打磨得温润的峰峦,此刻正以一种近乎神圣的姿态矗立着。

我站在东庄水利枢纽的施工平台上抬头仰望——山,是沉默的巨人,以铁青色的岩脊割开黎明的天光。它们太高了,高得让飞鸟迟疑、流云徘徊,让站在其下的人,不由地生出一种渺小之感。这是陕西泾河峡谷的苍茫之境,山高水长,天地幽深。

沿着铁架的楼梯向上攀爬,混凝土的气息逐渐被山风稀释。当双脚终于踏上坝顶,才真正懂得了什么是“高”的第二种定义。那不是山岳的高耸、亦非天空的辽远,而是人的意志所垒砌的高度,一种庄严的、近乎神圣的巍峨。

脚下,是新浇筑的混凝土大坝。它表面平整如巨镜,在晨光中泛出青灰色的光泽。我向前走了几步,扶栏低头——一瞬间,呼吸屏住了。河谷在脚下纵深劈开,泾河如一道细瘦的银链,在百米之下隐约闪烁。曾经轰鸣的挖掘机、载重卡车,如今望去如儿童散落的玩具;施工道路上移动的安全帽,成了模糊的色点。风从谷底逆冲而上,掠过耳畔,已带上了几分野性与寒意。这是一种脱离了大地庇护、悬立于虚空之上的高。它不靠天赋地脉,而是由四局建设者的双手,一仓一仓、一罐一罐,浇筑起来的垂直的奇迹。

太阳逐渐升高,薄雾散去。午间的阳光毫无保留地倾泻在这座新生的庞然大物上。混凝土的表面开始反射出有些刺目的白光,坝体结构投下巨大而坚硬的阴影,将整个峡谷割裂成明暗交织的图景。我沿着坝顶行走,脚下的每一寸,都凝结着无数个日夜的奔忙——测量员的计算、质检员的坚守、工程师的不眠、安全员的叮咛。这高,是科技的高度,是协作的高度,更是责任的高度。它高到必须敬畏每一张图纸、每一次振捣、每一方混凝土的品质。因为这不是雕塑,这是终将拦蓄亿万吨江河、守护万家灯火的生命线。

就在坝顶一侧,一幅巨大的标语迎风展开——“水电四局,筑坝雄师”。它悬挂于山崖之上,背景是裸露的岩壁和苍茫的天空。在物理意义上,它当然没有山高,没有坝高。但在我凝视它的那一刻,却觉得它才是整个现场——最高的事物。它所悬挂的高度,是一种精神的海拔。那八个字,是宣言,也是史诗。是水电四局团队走遍千山万水、垒起座座大坝的钢铁勋章。从黄河到金沙江,从刘家峡到白鹤滩,他们把青春压进基岩,把岁月汇入洪流,把“筑坝”这件事,锻造成了一种民族骄傲。这高度,是传承的高度,是使命的高度,是一代又一代四局水利建设者用奉献和智慧,在神州大地上树立的精神旗杆。它高过一切物理的极限。风更大了一些,那声音,像是雄狮的低吼,从峡谷的深处传来,沉着、磅礴,充满力量。

我忽然觉得,我所在的不仅仅是一座水利大坝。我正站在一种“力”的上面。这是一种改天换地的力,一种为国筑基的力,一种将自然的险峻化为民生福祉的力。这座大坝终将驯服泾河的暴烈,将滔滔之水化为清泉与电能,流入城乡、点亮黑夜、灌溉田畴。而赋予这混凝土骨骼以灵魂的,正是那标语所代表的、无数个如同金峰一般平凡而坚韧的四局建设者。

他们沉默如山,却移动了山河。

他们低调如沙石,却聚成了高坝。

临高而立,我心肃然。身后是千峰竞秀,脚下是长坝初成,眼前是“雄师”傲视山河。在这座由人的意志所创造的“高山”之上,我触摸到了这个时代最坚实的脉搏——那不是机器的轰鸣,而是无数颗心脏,为了同一个梦想,沉稳而热烈跳动的合声。

离开时,我再次回望。雾已散尽,阳光磅礴。大坝的轮廓清晰地镶嵌在峡谷之间,如同大地新生的脊梁。而那幅标语,依旧是最醒目的存在。它无需被丈量,因为它所代表的高度,早已刻进时间的长河,必将与这座大坝,与这段奔腾的泾河,与这片四局人奋斗过的土地同在。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