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采风】带你走进盾构操作手的一天 |
|
|
|
重庆的清晨,六点刚过,薄雾还恋着缙云山的轮廓,90后陕西小伙高泽已经踩着露水起床了。项目部宿舍的楼道里,他的脚步声格外轻,怕惊扰了还在酣睡的同事。洗漱时,镜子里映出他眼角浅浅的红血丝——那是十几个小时的闷热与专注留下的印记。 早餐是食堂刚蒸好的肉包,热气混着花椒的麻香钻进鼻腔。高泽三口两口解决完,转身从储物柜里取出安全帽,指尖摩挲着帽檐上磨得发亮的“水电四局”标志。反光马甲套在印有“四局盾构”工装外,拉链“咔嗒”一声拉到顶,他拍了拍口袋里的工作手册,封面硌着掌心,像揣着沉甸甸的责任。 六点半,开着电动车准时驶出项目部。大学城的街道渐渐苏醒,晨跑的学生、摆摊的小贩、赶早班的路人,构成一幅鲜活的城市晨景。高泽望着这片即将被重庆地铁27号线串联起来的土地,嘴角不自觉地扬起——再过不久,他们亲手挖掘的隧道,将载着这些身影穿梭于地下。 施工现场的板房里,早班会正打得火热。“昨晚右线推进时,刀盘扭矩波动了三次,今天重点盯紧土仓压力。”夜班班长的声音透过扩音器传来,高泽在本子上飞快记下,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与窗外此起彼伏的机械轰鸣奇妙地和鸣。 沿着搭建的金属楼梯往下走,每一步都伴随着“哐当”的震颤。扶手凝结着细密的水珠,高泽的手掌按上去,凉意瞬间浸透手套。隧道里深度,像是穿越了一个无声的结界,阳光被隔绝在外,只剩下应急灯的冷光在潮湿的空气中摇晃。 “昆仑50号”静卧在隧道深处,125米的身躯在黑暗中蜿蜒,宛如一条蛰伏的钢铁巨龙。这台总重千吨的庞然大物,啃噬着重庆复杂的岩层。高泽从盾构机尾部开始巡查,手电筒的光束在高压电缆上停留,指腹划过每一处接口:“这可是巨龙的血管,一点马虎不得。” 水管接口处凝结的水珠滴在靴底,发出清脆的声响。他俯身检查卡箍的松紧度,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冷却系统不能出半点差错,刀盘每分钟转几十圈,温度能飙到几十度。”他边说边用袖口擦了擦额角,尽管地下阴凉,汗水还是顺着安全帽的系带往下淌。 操作室不过两平米,像嵌在巨龙体内的神经中枢。四块显示屏蓝光闪烁,盾构姿态、掘进参数、台车监控画面实时跳动,70多个红黄绿按钮在操作台上排开,像等待指令的琴键。高泽戴上通话耳机,与夜班同事逐项核对数据,当听到“土仓压力稳定在0.6兆帕”时,他紧绷的肩膀微微放松。 “轰隆——”刀盘启动的震颤从脚底传来,像大地的脉搏。高泽的目光在屏幕与按钮间流转,指尖轻按调整推力,当参数稳定在预设区间时,他额前的碎发已被汗水浸湿。操作室里的空调,也挡不住闷热的空气和裹着机油味扑面而来的侵袭,半小时不到,反光马甲后背就洇出深色的汗渍。“地上是烤炉,地下是蒸笼。”他笑着打趣,声音里却听不出丝毫抱怨。 正午时分,同事从地面送来盒饭,米饭混着汗水的咸味咽下。高泽扒拉着饭菜,眼睛却没离开屏幕,直到管片拼装的间隙,他才得以走出操作室。1.8米宽的管片在机械臂下精准对接,像给隧道穿上坚固的铠甲。他蹲下身检查接缝,手指划过管片边缘,确保严丝合缝后,又用记号笔在合格处画了个小小的对勾——这是他给自己的秘密勋章。 每拼装一环管片,就意味着向目的地推进了1.8米。7块管片组合成环,180分钟循环往复,靴底沾满了盾构机带出的红棕色泥土。这泥土来自重庆的地心深处,混着他的汗水,在隧道壁上凝结成独特的印记。 夜幕降临时,隧道里的应急灯显得格外明亮。高泽与夜班同事交接,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注意事项:“18点20分,刀盘扭矩出现轻微波动”“同步注浆压力需保持在0.6兆帕”。当同事在交接单上签下名字,他才长长舒了口气,揉了揉酸胀的肩膀。 走出隧道的瞬间,手机信号突然涌入,铃声此起彼伏。高泽先给母亲打去电话,声音里带着疲惫却难掩的兴奋:“妈,今天又推进了6环,等贯通了,我带您坐第一趟地铁。”挂了电话,他望着远处大学城的灯火,那里有即将被这条隧道连接的万家灯火。 对于四局盾构人来说,日复一日的坚守从不是单调的重复。冰冷的盾构机身,是他们丈量初心的标尺;厚重的管片,是镌刻奉献的勋章。看那刀盘每一次轰鸣转动,都像在地下世界叩响前进的鼓点;隧道每一米艰难延伸,都是向着光亮处跋涉的足迹,步步贴近城市跃动的脉搏。当这条钢铁脉络终于贯穿山城腹地,那时你会懂,隧道里穿梭的不仅是呼啸的列车,更有四局盾构人对轨道交通事业最炽热的告白。 |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