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时代洪流中直面人生——读《无法直面的人生》 |
|
|
|
读鲁迅传记《无法直面的人生》,最触动我的不是鲁迅先生笔下“铁屋中沉睡的人”,而是他明知前路难行,仍以笔为炬、直面黑暗的勇气。合上书页,窗外新能源基地的塔吊正划破晨雾,那些在戈壁、深海、高原上搭建光伏板、风电场的建设者,不正是当代“直面人生”的践行者?他们的故事,恰是鲁迅先生精神在新时代最生动的注脚。 新能源建设者的“无法直面”,藏在与自然的博弈里。在青海共和光伏基地,正午地表温度能达60℃,我们的一线工人穿着厚重的工作服,汗水顺着安全帽带往下淌,却要精准对接每一块光伏组件的线路;在西藏那曲吉措风电场,不仅面临高海拔、缺氧的施工环境,有时还要顶着6、7级大风降雪降雨,昼夜温差大等客观不利因素基础施工,每一步都要逆行而上。就像鲁迅在白色恐怖中坚守书桌,他们也在极端环境里守住“按期并网”的承诺——不是不畏惧风沙与缺氧,而是明白,多一块光伏板发电,就少一分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多一台风机转动,就多一缕绿色发展的希望。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坚韧,正是直面人生的底色。 他们的“直面”,更在与自我的对话中。新能源建设常意味着远离家乡,果洛“光牧储”光伏电站的工程师小李,孩子出生时他正在调试运行,只能通过视频看一眼襁褓中的婴儿;海南共和光伏项目的技术员小张,父母生病时他在现场盯进度,直到项目并网才匆匆赶回。他们也曾在深夜的工棚里愧疚,在想家时红过眼眶,但从未停下脚步。就像鲁迅在《野草》中写“于无所希望中得救”,新能源建设者们把对家人的牵挂,化作推进项目的动力——他们知道,自己搭建的不仅是发电设备,更是孩子未来的蓝天,是父母安度晚年的绿色中国。这种把个人小我融入时代大我的选择,让“直面”有了更厚重的意义。 《无法直面的人生》中说,真正的勇气,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新能源建设者的生活真相,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艰辛,是“图纸改到凌晨,设备调了又调”的繁琐,是“技术迭代快,必须不停学习”的压力。但他们眼中始终有光:看到第一缕阳光点亮光伏矩阵时,看到风机叶片在草原上转动出绿色电能时,看到偏远山村因新能源供电而亮起路灯时,所有的疲惫都化作了成就感。这种在艰辛中坚守、在平凡中创造的热爱,正是对“直面人生”最有力的诠释。 合上传记,远处的风机仍在匀速转动,像在诉说着无数建设者的故事。从鲁迅那代人“肩起黑暗的闸门”,到今天新能源建设者“搭建绿色的未来”,变的是时代课题,不变的是直面人生的勇气与担当。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一砖一瓦、一板一叶,在祖国的大地上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呐喊”与“彷徨”——呐喊着对绿色中国的向往,彷徨过后依然坚定前行。这种精神,终将照亮我们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每一步,让“无法直面”的挑战,都变成“终将抵达”的风景。 |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