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了秋,便向新程赴约 |
|
|
|
立秋的风掠过窗棂时,总带着一种奇妙的隐喻——它不似盛夏的热风那般裹挟着躁动,也不似寒冬的朔风那般裹挟着凛冽,只是轻轻一拂,便让枝头的叶尖泛起微黄,让檐下的蝉鸣添了几分倦意。古人说“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这不仅是季节的更迭,更是自然在提醒我们:该与过去的故事作别,向着新的风景启程了。立了秋,就不要再执着夏天的故事,并不是否定过往的美好,而是懂得生命的韵律里,每个阶段都有专属的使命。 放下执念,是对时光的尊重 夏日的故事里,总有挥之不去的热烈与张扬。或许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或许是一次拼尽全力的冲刺,或许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相遇。那些阳光下的汗水、暴雨中的奔跑、星空下的誓言,都曾是我们生命里最鲜活的注脚。可立秋之后,再执着于盛夏的繁花,便会错过秋日的硕果;再沉迷于昨日的蝉鸣,便会听不见今晨的雁歌。 自然界从不对季节的转换犹豫不决。荷塘里的荷叶,不会因为留恋盛夏的亭亭玉立而拒绝泛黄;田埂上的稻穗,不会因为怀念青苗的青涩而拒绝饱满。它们坦然接受时光的雕刻,在该生长时奋力拔节,在该沉淀时俯身蓄力。这种顺应不是妥协,而是对生命规律最深沉的敬畏。人亦如此,那些在夏天未能完成的遗憾、未能实现的目标、未能留住的人,若始终萦绕心头,便会成为前行的枷锁。正如丰子恺所言:“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放下对夏天故事的执念,不是遗忘,而是将过往的经历酿成成长的养分,让时光的馈赠真正滋养未来的路。 拥抱新程,是对成长的承诺 立秋带来的,从来不是终结,而是新的开始。田野里的农民忙着秋收的准备,果园里的果农开始打理即将成熟的果实,校园里的学子即将背起新的书包——万物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回应着季节的召唤。生命的成长,本就是一场不断与过去告别、与未来相拥的旅程。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风景,若总回头张望,便会在原地徘徊,辜负了眼前的风光。 居里夫人在发现镭元素后,并未沉溺于诺贝尔奖的荣光,而是迅速投入新的研究,最终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位在两个不同学科获诺贝尔奖的人。她说:“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这种不恋过往、勇赴新程的姿态,正是对成长最生动的诠释。夏天的故事再精彩,也只是人生长卷中的一章;立秋后的天地再广阔,也需要我们迈出脚步去丈量。那些在秋日里等待我们的,或许是更沉稳的思考、更坚韧的行动、更深刻的领悟——这些,都是夏天的热烈无法给予的生命礼物。 沉淀自我,是对未来的铺垫 秋日的本质,是沉淀与蓄力。经过盛夏的蓬勃生长,万物都在这个季节收敛锋芒,积蓄能量。稻穗低头,是为了更好地承载饱满;枫叶变红,是为了在寒冬前绽放最后的绚烂。立秋之后的放下与前行,从来不是盲目地奔跑,而是带着清醒的沉淀,让过往的经历成为照亮前路的灯塔。 敦煌莫高窟的守护者樊锦诗,年轻时告别繁华都市,走进黄沙漫天的戈壁。她没有执着于都市生活的舒适,而是将青春奉献给壁画保护事业。在无数个秋去春来中,她从青丝到白发,将个人的理想融入文化传承的长河。她说:“我躺下是敦煌,醒来还是敦煌。”这种对新程的坚守,源于对过往选择的深刻认知,也源于对未来使命的坚定信念。立秋后的沉淀,正是让我们在回望夏天的故事时,提炼出真正有价值的经验,摒弃浮躁与冲动,带着更成熟的心智走向远方。 站在立秋的门槛上,看云卷云舒,听风过林梢,忽然懂得:生命的美好,不在于永远停留在最热烈的时刻,而在于每个季节都能活出该有的模样。夏天的故事,值得珍藏在记忆的相册里,但不必时时翻阅;立秋后的征途,需要我们整理行囊,带着过往的馈赠,勇敢地走向新的风景。 正如泰戈尔所说:“只管走过去,不必逗留着采了花朵来保存,因为一路上花朵自会继续开放。”立了秋,就放下对夏天的执念吧!那些热烈、那些遗憾、那些欢笑与泪水,都已成为生命的底色。而前方,有秋日的晴空万里,有收获的金色麦浪,有等待我们书写的、更加厚重的新篇。向过去挥手,与未来相拥,这才是对时光最好的回应,也是对生命最美的承诺。 |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