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四局文苑

【品牌采风】一粒沙的旅途

发布日期:2025-08-28 信息来源:华中公司   作者:徐可欣   字号:[ ]

山城的层叠里,藏着亿万年的地质密码。一粒砂质泥岩的碎屑,曾在嘉陵江的浪涛里翻滚,在缙云山的余脉中沉淀,最终落在重庆地铁27号线的掘进路径上。当TBM的刀盘缓慢地啃噬岩层时,这粒砂与无数同伴一起,见证着一场从微观到宏观的工程奇迹。

在虎溪站深达21米的接收井里,砂粒的故事有了新的注脚。这里的每一方土体,都曾是远古河床的记忆载体——砂质泥岩的层理间,还残留着水流冲刷的痕迹;粉质黏土的缝隙中,仍封存着地壳运动的脉动。建设者们用激光全站仪丈量着毫米级的精度,将1260吨重的TBM拆解成“钢铁积木”,再像绣花般逐一拼装。盾体与管片的贴合误差,同步注浆的压力,都精准到沙粒大小。而那些曾经游离的砂粒,此刻被凝固成隧道壁上致密的保护层,成为地下长城的第一道防线。

沿着“V”字坡延伸的隧道,是砂粒向建筑的蜕变之路。在璧山站至虎溪站的2500米区间里,TBM要穿越8层地质界面,每推进一米都像在“解剖”大地。当设备下穿虎溪河时,技术人员通过实时监控调整刀盘转速,将渣土改良剂与砂粒按比例混合,让原本松散的填料变成可控的“流体”。那些曾可能引发坍塌的砂层,此刻在注浆压力的作用下重新排列,形成一道防水屏障。而在明挖段施工中,混凝土导台与预埋钢板的咬合,让86米长的空推段变成了“效率跑道”,砂粒与钢筋、水泥交融,化作支撑隧道的坚实基座。

5月20日的阳光穿透最后一层岩壁,虎溪站至大学城南站的右线隧道正式贯通。此刻,砂粒的旅程有了更宏大的意义——它们不再是散落在地心的尘埃,而是化作轨道下的道砟、管片里的骨料、车站墙面的肌理。在大学城南站的换乘大厅,阳光透过玻璃穹顶洒下,照亮墙面镶嵌的岩芯标本,那些来自不同地质层的砂粒,成了记录城市生长的“时光胶囊”。

列车试运行的汽笛声中,砂粒与钢铁的交响仍在继续。从一粒砂的沉淀,到一条隧道的贯通;从一台TBM的轰鸣,到一座城市的脉动,重庆地铁27号线用四年时光,将地心的沉默转化为通途的喧嚣。当千万乘客穿越缙云山的余脉,驶向大学城的晨曦时,他们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藏着砂粒与建设者共同书写的答案——伟大的工程,从来都始于对微观世界的敬畏,成于对宏观梦想的坚守。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