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钢筋水泥间绽放的精神之花 |
|
|
|
暮色漫过平漯周高铁项目漯河示范区制梁场的龙门吊,我合上《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查理・戈登工整的进步报告仿佛化作钢筋上斑驳的焊光,在暮色中明明灭灭。这位智力缺陷者用炽热的灵魂叩击知识大门的模样,与制梁场里每一个为梦想拼搏的身影渐渐重叠,让我看见,在冰冷的钢筋水泥间,总有一束束精神之花在悄然绽放。 查理在智力提升过程中对知识近乎虔诚的渴求,恰似一场永不停歇的朝圣之旅。农民工队伍里的技术骨干老张,同样是这场朝圣路上的追光者。只有初中学历的他,总爱在工余时间蜷缩在活动板房的角落,头顶那盏昏黄的白炽灯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与他手中摊开的《预应力混凝土梁施工技术手册》相互交织。那些艰深晦涩的技术参数、复杂精密的操作规范,在他眼中犹如神秘的星辰,吸引着他去探寻其中的奥秘。 他的笔记本早已被翻得卷边,密密麻麻的字迹里,既有对施工工艺的深度思考,也记录着向技术人员请教时的虚心发问。某个深秋的深夜,我偶然路过老张的房间,透过虚掩的门缝,看见他正对着一张图纸反复比划,嘴里还喃喃自语。桌上的浓茶早已凉透,而他浑然不觉。如今,当他娴熟地指导新工友调试智能张拉设备,精准解读 BIM 模型里的复杂结构时,那双布满老茧的手,分明握着一把打开制梁技术宝库的金钥匙。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学历的高低从来不是追求进步的阻碍,只要怀揣着对知识的敬畏与渴望,平凡的岗位也能绽放出不平凡的光彩。 书中查理与阿尔吉侬的赛跑,是对自我极限的勇敢挑战,而在制梁场,我们同样在与时间进行着一场分秒必争的较量。盛夏时节,制梁场宛如一座巨大的熔炉,接近四十多度的高温炙烤着大地,钢筋在烈日的暴晒下泛着刺目的白光,摸上去烫得能灼伤人的手掌;混凝土搅拌站升腾起阵阵热浪,裹挟着刺鼻的粉尘,让人喘不过气来。但工友们却似钢铁铸就的战士,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安全帽下,豆大的汗珠顺着通红的脸颊滚落,浸透的工服在后背结出层层盐霜,他们却只是匆匆用袖口一抹,便又全神贯注地投入工作。 寒冬降临,呼啸的北风如利刃般割过脸颊,制梁场的设备仿佛也被冻得“瑟瑟发抖”,操作起来愈发艰难。但工友们裹紧厚重的棉衣,戴着结满冰霜的手套,依然一丝不苟地进行着每一道工序。测量员小李为了获取精准的梁体线形数据,在寒风中一站就是几个小时,睫毛上挂满了晶莹的冰碴;模板工老陈反复检查模板拼接处的缝隙,哪怕是零点几毫米的误差也绝不放过。我们如同查理在智力的赛道上奋力奔跑,在这场与时间的竞赛中,用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将一块块冰冷的钢铁与混凝土,浇筑成支撑高铁飞驰的坚实脊梁。 查理在智力起伏中始终保持的善良与纯粹,在制梁场的每一个角落散发着温暖的光芒。记得新入职的小李因操作失误,导致一批钢筋绑扎不合格。看着自己的“杰作”,他眼眶通红,手足无措,仿佛世界都要崩塌。就在他满心绝望时,老师傅们围了上来。老班长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孩子,别怕,谁还没走过弯路。” 随后,大家主动放弃休息时间,陪着小李重新梳理操作流程。有人耐心讲解钢筋间距的规范要求,有人示范绑扎技巧,还有人分享自己年轻时犯下的糗事,逗得小李破涕为笑。 在这个充满钢筋水泥的 “战场” 上,没有嘲讽与指责,只有包容与鼓励。每一次技术交底时的倾囊相授,每一回设备故障时的齐心协力,每一个加班夜晚的相互陪伴,都在无声地诉说着,这里不仅是生产梁体的地方,更是一个充满温情的大家庭。我们用善意浇灌着彼此的心灵,让团结协作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不仅是查理的成长史诗,更是一首献给所有平凡奋斗者的赞歌。在平漯周高铁项目漯河示范区制梁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查理,在钢筋水泥的世界里,用汗水浇灌梦想,用执着书写成长,用团结凝聚力量。当未来的某一天,呼啸的高铁从我们亲手浇筑的桥梁上飞驰而过,那穿梭于山川之间的钢铁巨龙,便是我们献给时代、献给未来最绚丽的花束,而花束中绽放的,是永不言弃的追梦精神,是携手共进的温暖情谊,更是平凡人创造非凡价值的耀眼光芒。 |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