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占先:不负时代“长安卷”,甘为赣水“送荔人” |
|
|
|
当《长安的荔枝》中李善德跨越五千里驿路的故事引发当代共鸣,大唐驿马扬起的不仅是荔枝鲜香,更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担当精神——那份以肉身搏击洪流的孤勇,穿越千年烟云,依然灼灼如炬。 而在赣水河畔的乐平水利枢纽战场,项目副经理王占先正以另一种姿态诠释这份担当。十七载扎根一线,这位腿缠旧疾的内蒙古汉子,将“现场即答案”的信念烙进足迹,于万亩抬田间书写建设者的赤诚华章。 铁律治军:工地上的“移动指挥部” “现场永远比图纸更真实”。这条浸透十七年风霜的铁律,凝成他的“三不”原则:不坐办公室听汇报、不签未经现场核查的方案、不批脱离实际的进度表。清晨6点,他沙哑的嗓音准时在班前会响起;深夜11点,他的手电光束必会扫过各个施工区域,查验夜间值守与设备运行。 2024年7月的暴雨夜,巡查中的王占先敏锐发现黄家方山抬田区积水严重,立即在工作群紧急调度:“所有人携带抽水泵、排水管道等设备,速到黄家方山集合!”仅15分钟便冒雨集结,雨幕中他拖着因旧伤跛行的腿来回指挥,膝盖在泥水中浸泡肿胀仍咬牙坚持,现场指挥队伍架设抽水泵、铺设排水管道,连夜开展抽排作业,直至凌晨4点积水隐患基本排除才撤离。资料员小李感慨“王总的手机永不关机,工作群里他回复最快”,自从雨季以来他已在工作群发布夜间巡查照片137张、提出整改意见216条。 征地智慧:草原汉子的“柔性攻坚术” “刚柔并济解心结”。面对村民因祖坟迁移和补偿疑虑产生的强烈抵触,他精准运用“数据、真情、组织”三把钥匙:在村头设立“流动咨询站”,用通俗语言和清晰的土壤肥力报告、防洪效益图展示工程将带来的长远保护——防洪能力提升至50年一遇,亩产有望增加200斤;主动为担忧晒谷的78岁陈大爷协调临时场地,并承诺完工后归还其2亩高标准农田;联合村党支部开展“联建助春耕”活动,组织党员帮助劳力短缺的农户,在共同的劳作中消除隔阂、建立信任。 当协调会上遭遇村民“北方人懂南方水田?”的质疑时,王占先从容展示记录详实当地水文、土壤和作物数据的笔记本,坦诚回应:“我不懂,但我会学。”这份基于事实学习、真诚尊重和务实沟通的态度,最终赢得了理解。征地工作不仅提前18天顺利完成,更实现了“零冲突、零上访”的和谐局面。 抬田密码:粗犷中的“毫米级匠心” “精工细作护沃土”。王占先深知,万亩抬田绝非简单的土方搬运,而是关乎子孙饭碗的精细工程。 他严格执行“表土剥离—基础填筑—保水层施工—耕作土回覆”四步标准化流程,每一个环节都烙印着他的苛刻要求:剥离的250多万方耕作土必须分层存放、防尘网全覆盖,他称这是给沃土穿上“保护衣”,并亲自检查落实;基础料填筑压实度必须达到93%以上;保水粘土层厚度精确至0.8米,不容误差;田埂平整度用水准仪反复校准。耕作土回覆后,他拍板委托第三方进行墒情和平整度专项检测,明确指令:必须100%达标,才允许进入下一阶段。 他更是“可逆工程”理念的坚定践行者,采用可拆装钢栈桥作临时便道,确保工程完工后24小时内恢复耕地原貌,最大限度减少对农田的干扰。 当蛙声取代机械轰鸣,稻浪翻涌成金色捷报:土壤肥力跃升12%,3228亩镉毒之地重获新生——“工程崛起,稻花依然”的誓言终在赣水畔铿锵回响。 赣水汤汤,稻菽千重 当绵延的防护堤挽住滔滔江水,王占先微跛的身影仍巡行在新筑的田埂之间。十七载霜尘染鬓,不灭眸中星火;万里路风雨浸骨,愈挺脊梁如松。 历史长河遥相呼应:大唐荔枝的鲜红与抬田区沃土的赭黄,驿马扬尘与挖掘机的轰鸣,皆在诉说同一种赤诚——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这片土地终将铭记:稻香深处,有人以躬身为桥,渡百姓安居梦;以血汗为墨,答时代长安卷。 |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