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之上 奋斗不朽 |
|
|
|
今天,当我们仰望一座座巍峨的大坝,穿行于一条条穿越群山的地下长廊,点亮由千里之外的水电点亮的那盏灯时,我们致敬的,不仅仅是这宏伟的工程本身,更是那江河之上,永不褪色的奋斗群像,是跨越百年,依然滚烫的劳动者之歌。 这致敬,始于历史的深处。 翻开泛黄的相册,第一代水电四局人的身影,定格在刘家峡的漫天风沙里。他们的工装,是“劳动布”,他们的口号,是“人定胜天”。没有现代化的机械,就用肩扛,用手抬;没有精密的计算系统,就用算盘,演绎出江河改道的磅礴算式。那是一段“工会”的称谓刚刚被喊响的岁月,它意味着“家”,是工棚里一碗驱寒的姜汤;它意味着“魂”,是劳动竞赛时震天的号子与飘扬的红旗。一位老劳模在回忆录里写道:“那时我们不懂什么叫‘工匠精神’,只知道大坝的每一方混凝土,都得对得起国家的信任,对得起子孙后代。手磨破了,缠上布条继续干;想家了,就对着黄河唱支歌。” 这致敬,镌刻在奋斗者的群像中。 从黄河上游的龙羊峡,到长江三峡的世纪工程,再到金沙江上的白鹤滩,公司的旗帜插遍祖国的江河。这旗帜下,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奋斗者。 我们听见,一位“80后”项目总工程师在手记中的沉思:“面对超高压的浇筑难题,我们失败了十七次。第十八次,我在深夜的实验室里,看着最终稳定的数据,忽然理解了父辈们‘草根宿营’的坚守。时代变了,工具变了,但那种不向困难低头的‘轴劲儿’,没变。” 我们看见,大国工匠田得梅,在白鹤滩的巨型地下厂房里,以其“在头发丝上穿针”的极致精度,操着“大国重器”桥机,将重达数千吨的发电机转子平稳吊装就位,创造“滴水不惊”的奇迹。她没有豪言壮语,只有一份沉静的专注:“我的岗位很平凡,但我的工作关系到整个机组的安危。每一次吊装,都必须完美,容不得半点瑕疵。”她手中的操纵杆,连接的不仅是庞然大物,更是一个时代对精准的极致追求。 我们读过,一位青年突击队队长的日记:“今天,隧洞贯通了!最后一声炮响过后,阳光第一次照进这沉睡千年的山体。兄弟们欢呼着,脸上是泥浆,眼里是泪光。我们打通的不只是山,更是我们这代人对价值的追寻。” 这致敬,是精神的传承,更是未来的召唤。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这不再是抽象的词条,而是老劳模眼角深刻的皱纹,是“田得梅”手中那把磨得发亮的扳手,是年轻技术员屏幕前彻夜不熄的灯火。它由一代代四局人,用青春、汗水与智慧,浇筑进共和国的水电丰碑里。 致敬,是为了更好的前行。当我们诵读这些来自一线的、最真实的记录,我们不仅是在铭记一段筚路蓝缕的创业史,更是在点燃一盏照亮前路的灯。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发展的底色永远是奋斗,最伟大的力量始终是劳动。 江河奔涌,不舍昼夜。而比江河更澎湃的,是劳动者心中永不熄灭的火焰,是那穿越百年、依然响彻云霄的奋斗之歌。这歌声,连接着过去的荣光,也正召唤着我们,去创造下一个更加辉煌的百年。 |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