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四局文苑

梧桐叶落时,食堂有暖香

发布日期:2025-10-31 信息来源:第一分局   作者:赵海瑞   字号:[ ]

秋的凉意总在凌晨最浓,项目部的水泥地结着薄薄一层霜,梧桐叶蜷着浅黄的边,在风里轻轻打着旋。唯有食堂那扇窗,亮得格外早,像黑夜里一盏温软的灯,将米粥的糯香、馒头的麦香,一点点揉进清冷的空气里。那香气漫过工地的围栏,漫过沉睡的塔吊,悄悄落在每个即将苏醒的建设者心头——那是食堂阿姨们,用双手熬煮的秋日暖意。

总好奇,她们是如何在天还未亮时,就将烟火气铺满操作间的。我见过李阿姨切菜的模样,萝卜在她手下滚成均匀的块,白菜撕得大小适中,连土豆泡在水里的弧度,都透着一种熟稔的温柔。她的手不算纤细,指节上有常年握刀留下的薄茧,可每一刀落下,都带着对“吃得香”的执着。“秋天风硬,师傅们在工地上吹一天,得吃点扎实的。”她说这话时,正将五花肉倒进沸水,白汽腾地升起,模糊了她眼角的细纹,可手里的勺子却没停,一下下搅着,怕肉粘了锅,失了那股子炖透的醇香。原来,那些入口即化的软烂,那些恰到好处的咸淡,从来都不是偶然,是她们把对工友的牵挂,藏进了每一道工序里。

清晨的食堂窗口,总飘着让人安心的暖。张阿姨递出粥碗时,总习惯性多舀一勺,让稠厚的米油裹满碗底。她记得陈师傅爱吃糖包,便特意留着蒸的不太老的,阿姨说:“这样的糖包咬一口啊,糖芯能轻轻流进嘴里,这心里也指定是甜甜的”。她记得小周觉得咸菜淡,便在下次拌的时候就多添半勺盐。有次下过小雨,空气湿冷得能渗进心头,年轻的小吴揣着冻红的手来打饭,碗里只有馒头和白菜。张阿姨没多说话,转身从保温箱里拿出个煮鸡蛋,塞到他手里。那鸡蛋还带着刚出锅的温度,顺着指尖往心里钻,小吴后来总说,那天的鸡蛋,比任何暖手宝都管用,不是因为鸡蛋多特别,是那双手递过来的,不仅是食物,更是陌生人之间最质朴的心疼。

正午的操作间最是闷热,可阿姨们的身影总在灶台前不停歇。李阿姨炒木耳肉片时,火苗舔着锅底,油星子偶尔溅到工装下摆,她也只是随手抹一下,眼睛只盯着锅里的菜,要让木耳脆、肉片嫩。张阿姨蒸的馒头,掀开笼屉时满是麦香,咬一口松软得能尝到阳光的味道。等师傅们都吃饱离开,她们才端起有些凉了的饭菜,匆匆扒几口,又忙着收拾餐桌、消毒碗筷。抹布擦了一遍又一遍,地面拖得能映出灯光,等锁上食堂的门时,窗外的太阳已斜斜挂在西边,秋风卷着梧桐叶落在肩头,她们却还在念叨:“明天得准备个冬瓜,炖个汤给师傅们解解腻”。

其实,我们记不清她们每天要切多少斤菜、炒多少锅饭,可总记得那碗冒着热气的粥,那个留好的糖包,那个递来的热鸡蛋。她们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只是在秋日的朝暮里,守着一方灶台,把平凡的日子过成了暖人的诗。那些粗糙的手,炒出了最熨帖的家常味;那些朴实的话,藏着最真诚的关怀。

如今每次走过食堂,闻到那熟悉的香气,心里总会涌起一阵暖意。原来,最动人的温暖从不是轰轰烈烈,而是有人在秋晨的冷雾里,为你亮起一盏灯,熬好一碗粥,让你在远离家乡的地方,也能尝到“家”的味道。这便是四局项目部的食堂阿姨——以灶火为笔,以烟火为墨,把秋日的清寒,细细晕染成了心底化不开的暖。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