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四局文苑

特殊的日子,别样的缅怀—抗战胜利八十周年有感

发布日期:2025-08-18 信息来源:投资公司   作者:王生平   字号:[ ]

晨光刚漫过浴室的玻璃时,洗面奶的泡沫正糊在鼻尖。手机放在置物架上,早间新闻的播报声裹着水汽飘过来,主播的声音忽然沉了些:“今天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纪念日,一个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的日子……”

冷水扑在脸上的瞬间,泡沫顺着下颌线往下淌,在瓷砖上洇出细小的水痕。我望着镜子里沾着水珠的自己,心中涌动着对抗战英雄的无限敬仰。忽然想起去年深秋在延安看到的那些搪瓷缸,它们见证了那段峥嵘岁月。枣园旧址的玻璃柜里,搪瓷缸被摆得整整齐齐,搪瓷剥落的地方露出暗沉的铁皮,沿口却被磨得发亮。讲解员说,那是战士们用了十年的吃饭家伙,抱着它喝过延河的水,也盛过伤员的药。水龙头滴答作响,像极了纪念馆里那座老式座钟的摆声,恍惚间,仿佛有八十年前的风顺着水流淌过来,带着窑洞里煤油灯的味道,让我仿佛置身于那段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

走进单位食堂时,油条的香气正顺着窗口往外漫。排队打饭的队伍里,人们或讨论着昨晚的剧集,或低头快速滑动手机屏幕。然而,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每个人的心中都难免涌起对抗战英雄的缅怀之情。我接过餐盘,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抬头时,墙上的电视正放着老照片——穿粗布军装的战士们蹲在土坡上,捧着大碗喝粥,身后的山坡上插着一面褪色的红旗。那面红旗,仿佛在诉说着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让我们时刻铭记那段历史。

“这是延安大生产运动时的照片呢。”邻座的老同事指着屏幕说,“那会儿条件苦,战士们自己开荒种粮,连毛主席都下地干活。”我扒了口粥,思绪万千。想起在延安看到的纺车,木头的纹理被磨得光滑,线轴上还缠着半截没纺完的棉线。讲解员说,当年妇女们白天纺线,夜里就在油灯下纳鞋底,“针脚密得能数清,怕战士们在冰地里冻着脚”。这些细微之处,无不彰显着抗战时期军民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的伟大精神。

办公室内的百叶窗没拉严,阳光漏进来,在键盘上投下几道细长的影子。打开电脑时,右下角突然弹出新闻推送,红色的标题格外醒目:“各地举行活动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配图里,延安的宝塔山下站满了人,有人举着“铭记历史”的牌子,红底白字在阳光下亮得刺眼。这一刻,我仿佛看到了全国人民对抗战英雄的深切缅怀和崇高敬意。指尖悬在鼠标上,忽然想起前几日看的《南京照相馆》。电影里的摄影师老赵,总爱在镜头后藏着半块干硬的饼,说是给路过的难民留着。有场戏我记了很久:日军闯进照相馆搜查,他慌忙把拍好的底片塞进墙缝,手指被钉子划破,血珠滴在相纸上,晕成朵小小的红梅花。后来那些底片成了揭露暴行的证据,只是老赵没能等到胜利那天,最后一个镜头里,他倒在暗房里,手里还攥着没冲洗完的胶片。这部电影,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抗战时期人们的苦难与抗争,也让我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核对报表时,办公室安静得能听见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对面的同事正对着数据皱眉,笔尖在纸上划出道道弧线;靠窗的工位传来撕零食袋的窸窣声,有人在商量周末去看新上映的纪录片。这些琐碎的声响裹在阳光里,像层柔软的垫子,接住了八十年前那些尖锐的枪炮声。然而,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更应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关掉电脑起身,碰倒了桌边的水杯,水洒在票根上,延安的黄土、南京的砖墙、暗房里的红光,在晕开的水渍里渐渐连成一片。窗外的路灯亮了,下班的人说笑声漫出办公室,我望着那些远去的背影,心中涌动着无限的感慨。忽然明白,所谓纪念,或许就是让八十年前的镜头,继续对准今天的生活;让那些没能按下的快门,在我们的日子里重新聚焦;让暗房里未曾显影的期待,顺着晨光、顺着食堂里的粥香、顺着屏幕上的文字,慢慢显露出清晰的模样。

锁门时,走廊尽头的窗户未关,一阵莫名的清风似乎携带了远方的桂花香气,悠悠飘入室内。这缕仿佛穿越时空而来的香气中,不仅蕴藏着延安窑洞里棉线的古朴温馨,隐含着南京暗房中药水的历史沉淀,更深深烙印着那些曾举起相机记录历史瞬间、握紧纺车支援抗战、扛过步枪保卫家国的双手。在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纪念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它们仿佛在时光长河中重新焕发光彩,留下了永不磨灭的温暖与力量,激励着我们不断砥砺前行!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