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刺 |
|
|
|
五月的风裹着沙砾掠过阿尔金山脊,在塔克拉玛干边缘织就一张流动的网。暮色四合时,卡车正碾过山上的砾石路。车灯切开浓稠的黑暗,光柱里飞舞的细沙簌簌撞击着玻璃,恍若置身于流动的金色河流,编织成流动的金色密码。远处大型机械的剪影在山路褶皱间时隐时现,如同沙漠深处未被破译的古老图腾——它们与扎根于此的骆驼刺共享着同一种生存哲学:在日光里收敛锋芒,于狂沙漫卷时抱紧土地。 清晨拉开宿舍门,戈壁的风挟着细沙和尘土扑面而来,沙粒打在彩钢板房上沙沙作响。抬眼望去,阿尔金山如铁锈色的屏障横亘天际,山脚下蓝顶白墙的板房列队而立,房前屋后的骆驼刺一丛丛嵌进沙地,灰绿色叶片凝结的盐霜在阳光下泛着微光。热闹在此成为稀缺品,万家灯火遥不可及。天空被灰蒙的尘土笼罩,青灰色调中透着令人心悸的苍茫;脚下沙砾无垠,既无遮掩亦无喧嚣,唯有寂静蔓延至天地尽头。 荒漠中的生命图谱异常简洁。沙漠的单调色调令人望而生畏,整个世界仿佛只有一种绿色标点:骆驼刺。一株株球状的骆驼刺散落在沙砾间,单株而立,据地自生。这里没有森林里的拥挤缠绕,不见草地上的攀援喧哗,干旱与寒冷的筛滤下,唯有骆驼刺以最简形态存活,成为塔里木盆地的绿色点缀。 项目的日常始于一顿热腾的早餐。技术员小何头戴安全帽,蹲在洞室内专注地验收孔洞,古铜色的脸庞刻满岁月与风沙的印记。搭档小李在旁认真记录,年轻的眉眼里尽是执着。“在这青灰色的沙之海洋,听不见鸟鸣虫吟,在感受宽阔、浩瀚、雄奇的深层,若羌投射给人心理的苍茫和苍凉同样是切实的、刻骨铭心的。”小何常说。当烈日将地表炙烤至四十余度,沙粒嵌入融化的鞋底,工人们仍坚守岗位,焊接、维修、记录数据,每个环节都镌刻着一丝不苟的印记。 工作之余,项目上最热闹的便是节假日。篮球场的篮网在风中轻晃,一场球赛下来,队员们汗透衣襟,沙粒混着汗水敷满脸庞,眼中却跳动着明亮的快乐。女孩子们在宿舍前的空地扬起羽毛球拍,笑声很甜美的在大家耳中回荡。最让人难忘的是国庆晚会,大家围坐在烤炉旁,烤着从县上买来的羊肉,听着有人弹起吉他,唱起生命的热忱。 若羌项目是沙漠中的绿洲,而建设者们恰似骆驼刺——短细的枝桠,针状的叶片,摒弃矫饰,仅以最简姿态诠释生命。它开着细小到近乎隐形的花,花色与沙地浑然一体,却在沉默中完成授粉、结籽,静待雨水润泽新生。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人,将青春根系深扎荒漠。每当沙尘暴席卷而来,狂风撼动板房时,他们默契协作:降下旗帜、收整衣物,在呼啸声中构筑起互助的壁垒。当沙尘退去,阳光重新流淌在项目部,每个人的笑靥都映着劫后重生的欣悦。 在这片看似贫瘠的土地上,生命以独特的方式绽放着光彩。骆驼刺用它细小的根系牢牢抓住沙土,在干旱和风沙中倔强生长;而若羌项目的人们,也用他们的坚韧和执着,在沙漠边缘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故事。他们不惧艰苦,勇于和恶劣的自然环境较量,在工作中寻找价值,在生活中创造快乐。当夕阳把山脉染成金色,各类大型机械依然在不知疲倦地运转,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永不放弃的信念:只要心往一处使,就没有征服不了的沙漠,没有抵达不了的明天。 阿尔金山的轮廓在暮色中渐渐模糊,项目部的灯光亮起,像散落的星星点缀在沙漠边缘。窗外的骆驼刺在风中轻轻摇曳,它知道,在这片土地上,还有无数像它一样的生命,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坚韧与希望的含义。毕竟在若羌,在干旱、暴风与严寒的淬炼中,唯有骆驼刺以倔强的姿态存活,不仅承受住严酷,更将根系深扎进岁月,成为塔里木盆地上永不褪色的生命注脚。 |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