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采风】系紧山体的安全绳,留住猴群栖息地 |
|
|
|
破晓时分,山间岚霭犹存,我踏上了通往孟底沟水电站左岸治理工地的便道。这条由人工铺垫的小径,在晨光中蜿蜒向前,竟成了连接现代工程与原始自然的独特纽带。 转过山坳,治理工程的全貌豁然展现。百米岩壁上,主动防护网紧贴山体,钢丝绳在晨曦中泛着清冷的光泽。锚杆深植岩层,犹如给大山系上了安全的纽带。 “这些锚杆最长可达三十米,需要穿透破碎岩层,直抵稳定基岩。”突然身后传来温和的嗓音。我回首望去,只见一位戴着红色安全帽的年轻人——负责人李增全。他目光炯炯,言语间透着专业与热忱:“我们并非要征服这座山,而是助它屹立得更加安稳。”顺着他指引的方向,我看见技术人员正在裂隙处灌注特种水泥,其专注神情,宛若进行一场精密的外科手术。 便道旁的截水沟设计颇具匠心。李工俯身解说:“我们采用阶梯式设计,既保证排水功能,又为动物留出通道。如此坡度,小至刺猬,大至麂子,皆可安然通行。”他随手清理沟中落叶,动作纯熟自然。沟底铺就的卵石,既固土防蚀,又为小生物提供了栖身之所。 漫步在施工便道,李工细数各项环保举措:“动工前,我们特邀植物专家标识珍稀物种。瞧那几株红豆杉,我们特地为此调整了施工方案。”果然,我看见古树四周设有护栏,树上悬挂标识牌,详录树种、树龄与保护等级。 此时,林间忽然传来窸窣声响,一群猕猴自树丛跃出,在不远处驻足打量。一只幼猴竟模仿起李工指挥作业的手势,引得他开怀而笑:“这小家伙若来上工,必是一名出色的施工员!”笑声在山谷间回荡,工人抬头观望,猴群枝头跳跃,一时间竟分不清观者与被观者。 午时来临,我随李工来到工人休息区。板房四周长满绿植,天然岩石权作休憩坐凳。“我们要求工人绝不伤害动物,”李工用午餐时说道,“就连施工时间也做了调整,避开了动物的繁殖期和晨昏活动高峰期。”他指向远处林区:“那是猕猴常驻之地,我们特意将爆破作业安排在其他时段。” 傍晚时分,李工引我参观了生态恢复区。新植的本地灌木已吐嫩芽,与周边植被水乳交融。“我们只选用本地物种,”他轻抚新叶道,“外来品种再美也不用,避免损坏了此山本来的面貌。”治理过的边坡上,嫩绿草芽自防护网眼中探出,宛若给钢网绣上了生机盎然的花纹。 立于观景台,工程全景尽收眼底。李工凭栏远眺,年轻的面容透着坚毅:“最令我自豪的,并非工程规模,而是猕猴仍可在此处安家,鸟儿依旧在枝头欢歌。”此时对讲机中传来收工报备,与归鸟鸣唱交织成趣。 夕阳西沉,工人陆续整理工具。机械轰鸣渐息,山林重归宁静。防护网在暮色中泛着微光,既似护山的铠甲,又如系于山间的柔缎。远处大坝巍然屹立,与青山碧水相得益彰。 下山途中,李工忽止步,指向岩壁一处新绿:“这是去岁施工后新生的植被。只要给予自然一些时间,他必将以生机回报人类。”这朴素话语,道出了工程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真谛。 山风轻拂,捎来淡淡水泥气息与野花清香,机械声响渐消,自然之声重临。此时此刻,我仿佛听见了人与自然对话的新篇章——非为征服,而是相知共存,这是现代工程文明与古老自然智慧的和谐共鸣。 夜幕轻垂,工地灯火如星闪烁。工人们仍在值守,记录岩体细微变化,守护大山安稳,也守护着山中每个生灵的安宁。在这曾唯有鸟兽啼鸣的山谷里,人们以智慧与尊重,谱写了一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诗意篇章。 |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