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四局文苑

【品牌采风】花海不谢,青山常在

发布日期:2025-09-05 信息来源:第三分局   作者:彭书园   字号:[ ]

“不要你离开,距离隔不开,思念变成海,在窗外进不来……”

当《花海》的旋律在雅砻江峡谷中轻轻回荡,我们看到的,不是歌词中怅惘的离别,而是一场人与自然的深情相拥。在这里,中国水电四局以花为笔、以绿为墨,在川西高原的苍茫山河间,绘就了一幅动人的生态画卷。

晨光初醒,雅砻江面泛起粼粼金波。八孟公路两侧,多花蔷薇缀满露珠,山樱花与碧桃在微风中摇曳生姿。远处,机械轰鸣声与鸟鸣交织成曲,施工中的孟底沟水电站,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与自然对话。

“这些花儿可不只是好看,它们是真正的生态卫士。”项目环水保负责人刘世明轻抚一朵蔷薇,语气中满是自豪。从他身后望去,曾经裸露的边坡已被郁郁葱葱的植被覆盖,仿佛披上了一层会呼吸的绿衣。

“谁说工程建设就一定是钢筋水泥的冷漠?我们要让这里四季有花、常年见绿。”工程师邓斌指着边坡上新萌的草芽说道。他们选用耐旱耐瘠薄的特种草籽,采用喷播技术,让岩石也能长出春天。

“我一直在此处,等你回来~”《花海》歌词仿佛在这里找到了新的注脚。等来的不是离人,而是一个个身披工装、手捧花籽的建设者。

在甲德沟35kV变电站连接公路上,工人们正弯腰浇灌刚栽下的花苗。“这些花儿就像我们的孩子,得用心呵护。”一位工人笑着说。他们不仅种下多花蔷薇,还搭配山樱花与碧桃,既追求即时绿化效果,更兼顾长期生态效益。

而在5号供水站的陡峭边坡上,生态植被混凝土技术更是大放异彩。“这就像是给岩石穿上了会呼吸的绿衣。”技术人员兴奋地介绍。这项创新让原本光秃的岩壁长出了郁郁葱葱的植被,解决了高陡边坡绿化的世界性难题。

“漫山遍野的花儿,一路芬芳到天涯”《茉莉花》的旋律仿佛在此处有了具象的画面。这不是江南,却胜似江南。

生态保护不是事后补救,而是从设计之初就融入血脉的基因。水电四局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制定《生态环境保护及污染物治理措施》,将生态理念贯穿工程全过程。

在污水处理站,技术人员操作着先进设备:“我们实行污水统一集中、统一处理、统一排放。”处理后的水质清澈见底,甚至可用于道路除尘。油污分离装置、生态植被混凝土、无人机运输系统……一系列“黑科技”让绿色施工成为可能。

“青山常在,绿水流长,我与自然共呼吸~”这句歌词出自《青山绿水》,正是孟底沟的真实写照。

更令人动容的是,这里的建设者不仅是工程师,更是生态守护者。他们避开动物繁殖期施工,设置红外相机监测野生动物,甚至与雅砻江公司合作开展鱼类增殖放流。

“快看,红外相机又拍到小熊猫了!”环保专员朱书哲兴奋地指着屏幕。在孟底沟,野生动物已成为施工团队的“特殊邻居”,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这世界有那么多人,多幸运我有个我们~”莫文蔚的《这世界那么多人》唱出了建设者与自然共生共荣的深情。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新绿的边坡上。“等这些树苗长成参天大树,这里会变得更美。”一位正在浇水的工人满怀期待地说。如今的项目区,早已不是从前荒坡裸露的模样,而是花开满径、绿意盎然的生态画廊。

电站建成后,每年可节约标准煤32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40万吨,为475万户家庭送去清洁电力。而这些花、这些树、这片青山绿水,正是水电四局写给未来的情书。

“我相信天空一定会更蓝,我相信绿水一定会更清~”《我相信》的歌词在这里不再是梦想,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花海不谢,青山常在。”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水电四局在孟底沟的庄严承诺。他们用科学的手段、艺术的情怀、工匠的精神,在雅砻江畔谱写了一曲生态与工程和谐共生的壮丽诗篇。

当未来的某一天,水电站输送出清洁电能,当山樱花年复一年盛开,人们会记得,曾有一群建设者,以花为媒、以绿为诺,在这片土地上种下了春天。

“有一天,我会穿过花海,走向你~”《花海》的歌词仿佛预言了这场人与自然的双向奔赴。

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