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沙磨不去的快门声:工地宣传员的初心与坚守 |
|
|
|
钢筋水泥浇筑的丛林里,焊花不时在半空划出亮眼的弧线,搅拌机的轰鸣裹着沙尘,在空气里滚出厚重的浪。我们的身影就在这片喧嚣里穿梭,帆布包上沾着星星点点的水泥渍,手里始终扛着相机,镜头对准工地的角角落落——刚拍下工人规范佩戴安全帽作业的画面,又忙着追拍塔吊安全巡检的场景,相机背带被汗水浸得有些发潮,镜头盖边缘已被工地的风沙磨得有些毛糙。 我们总在开工前的间隙凑到工人身边,举着相机想记录安全操作的细节,手臂要越过堆叠的建材,声音得盖过机械的轰鸣:“师傅,您系安全带的动作特别标准,我们拍下来发群里,给大伙做示范还能表扬您!”可大多时候,得到的回应是匆匆的摆手,或是低头继续检查工具的沉默。偶尔有人愿意配合,也只是僵硬地站几秒,转身就投入工作——后续整理照片时,我们常能看见不少模糊的背影,或是工人下意识躲闪镜头的画面,那些精心抓拍的安全操作场景,发进工地管理微信群后,也常只有寥寥几个点赞,成了群里被忽略的动态。有次我们刚把拍摄的规范操作照片配上表扬文字发群里,就听见身边工人嘀咕:“发这些虚头巴脑的有啥用?不如多给我们加两箱水。”风把这句话吹进耳朵,我们攥着相机背带的手紧了紧,指节在塑料扣上掐出淡淡的印子。 比不被理解更磨人的,是我们对“宣传落空”的恐惧。为了让安全规范真正走进工人心里,我们试着把拍摄的规范操作照片配上姓名和表扬语,定时在工地微信群通报;把违规操作的警示画面打码后配上安全提醒,在群里同步提醒各班组注意。可每次检查宣传效果,看到还有人嫌安全帽闷热偷偷摘下,看到有人图省事跳过安全检查步骤,我们心里就像被工地的碎石硌着——那些我们熬了几个晚上筛选、跑遍工地各个角落拍摄的照片,那些精心编辑的通报与表扬,难道还是没能筑牢那道安全防线? 暴雨天是工地最安静的时候,也是我们难得能坐下来整理素材的时刻。我们对着电脑里的照片文件夹和微信群聊天记录发呆:安全生产场景拍了三百多张,发群通报表扬了二十多次,可主动在群里互动反馈的只有一半;违规警示发了十多条,能在作业时注意规避的却没几个。窗外的雨砸在铁皮屋顶上,发出沉闷的声响,就像压在我们心头的焦虑——要是真因为我们宣传没做到位出了事故,该怎么对得起这片工地上的人? 但总有些瞬间,会让这份焦虑悄悄松动。有次在脚手架下,我们看见之前总嫌拍照麻烦的老师傅,主动提醒新来的年轻人系好安全绳,还掏出手机点开微信群说:“你看群里通报表扬的那些人,都是这么操作的。”还有次暴雨后复工,工人主动来找我们说:“能不能把防汛安全操作的照片发群里?我们想照着检查设备,也争取能被通报表扬。”那一刻,工地的风似乎都柔和了些,我们忽然觉得,那些被忽略的镜头、被淹没在群消息里的通报与表扬,早已像种子一样,悄悄在工人们心里发了芽。 暮色渐浓时,我们收起相机,手机里还存着今天刚拍的安全操作照片,等着晚上整理好发群通报。远处塔吊的灯光亮起,在夜空里划出缓慢的弧线。我们知道,明天太阳升起时,我们又要在轰鸣里举起相机,又要在质疑声里编辑群里的通报与表扬,但只要能让工地上的每一个人多一分安全保障,我们在这片喧嚣里的镜头坚守,就永远有意义。 |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