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四局文苑

从打磨山到水电四局——谨以此文感念十六载问道途中师恩如晖

发布日期:2025-09-12 信息来源:第二分局   作者:李世博   字号:[ ]

序幕道

“师恩难忘意深浓,桃李人间茂万丛。”

山坡上的第一缕光

打磨山不是甚么名山,不过是我们豫南乡下的一座土丘。丘上有座达摩寺,斑驳的墙皮剥落着,露出里头的黄土坯。乡人说达摩祖师曾在此歇脚,于是山便得了“打磨”的名号——既暗合祖师名讳,又隐喻着琢磨修行的意思。我们的小学便偎在这山腰上,三排瓦房围出一片草坪,每逢期末,便搬了长凳在这草坪上开会颁奖。

那日太阳颇烈,照得人头皮发烫。我坐在人群里,攥着汗湿的手心,听校长念一个个名字。数学是考了满分的,按往常规矩,该有张奖状。然而名字一个个过去,竟没有我。草坪上的蝉鸣忽然聒噪得刺耳,我盯着脚下被踩伏的草茎,只觉得满世界的声响都褪去了。

“我们班李世博数学也得了满分,也给个奖呗!”

郑丽娟老师的声音不高,却像枚石子投入静水。她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衬衫,站在颁奖台的侧边,嘴角噙着笑。于是我便懵懂地上了台,接过那张突然多出来的奖状。纸很薄,阳光透过来,能看见背面的纹路。那是我第一次站在众人目光中央,打磨山的风掠过耳际,竟带着寺檐铁马叮咚的声响。

许多年后,我常在各类场合站立发言,每当众人目光聚焦于身上时,总会想起那个下午——郑老师轻描淡写的一句话,竟为我撬开了通往更大世界的门缝。她未必记得这桩小事,于教师不过是寻常公义,于孩童却是最初的勇气淬火。

秋夜里的一碗温热

镇上的中学北倚华山,西临毗河。此华山非西岳,不过是又一座土丘;毗河亦非名川,夏日里常露出龟裂的河床。但少年人眼里,这就是天下至胜的山水了。

刘梅老师是我的表姑,兼教政治课,住在教员宿舍的最里间。那日秋深,凉风窜得急,我因赶晚自习不曾吃饭,待到戌时初刻,胃里便绞起阵来。宿管问疾,我只道腹痛。问要不要唤父母,摇头;问可有亲戚在近旁,踌躇良久才吐出表姑的名字。

不过片刻,便见她匆匆赶来,腋下还夹着教案本,发间沾着未拍净的粉笔灰,原是刚下课回到宿舍,听得消息便立即来了。她脚步很轻,却一步一步踏在我心坎上。

“怎么了?”她俯身探问,身上还带着教室里的粉笔气息。 “应该是饿的。”声音低得自己都听不见。

她也不多问,径直领我穿过走廊。夜来香的馥郁混着秋风,在过道里氤氲成特殊的味道。她的宿舍陈设简单,煤炉上坐着铝锅,桌角堆着刚收上来的作业本。下面、泼蛋花、点香油,热气蒙了眼镜片。我捧着碗吞食,她就在旁边整理教案,红钢笔在纸页间沙沙移动。面汤滚烫,暖意从喉头一路淌进胃囊,那绞痛的滋味竟渐渐消退了。

如今每经过中学门口,总想起那晚的温暖。原来师者如母,不仅在课堂传授知识,更在生活里给予最质朴的关怀。那一碗鸡蛋面里盛的,何止是充饥的食粮,更是照亮孤寂心灵的灯火。

戒尺下的慈悲心怀

泌阳一高的教室总弥漫着风油精气味。盛夏时节,电扇搅不动粘稠的空气,试卷堆叠成苍白的山峦。王珣先生人高马大,立在讲台上像截铁塔,改作业时却要戴老花镜,一根红笔走得极慢。

我与同桌的勾当终究败露——分工合写英语试卷,字迹露出马脚。他唤我们去办公室,什么也不说,只把两份试卷并排摊开。窗外蝉声嘶鸣,汗水顺着脊沟往下淌。

“叫家长吧。”他最终叹息。

姑母赶来时满面疑惑,我在强化班向来品学兼优,这是头一遭被请家长。她望着两张试卷上如出一辙的错误,又看看我黯淡的脸,终于轻轻叹了口气。后来才知,王先生特意嘱咐姑母:“孩子品性不坏,点到为止即可”。

如今回想,那时所谓的“聪明反被聪明误”,实则是少年心性的浮躁。幸得师长及时规训,犹如园丁修剪旁逸斜出的枝杈,虽一时痛楚,却助苗木挺秀向阳。教育之道,正在这宽严相济、惩教相融之中。

讲台上的春风化雨

大学考入华水,全新的环境与更自主的学习模式,让我这名小镇青年起初有些难以适应。教授政治经济学的卜凡老师年轻而富有活力,他的课堂总是充满思辨气息。

他的课被大家公认为“挑战”最大——因其极力鼓励学生上台演讲,或分享读书心得,或剖析经济现象。每次课前,我总不免心生忐忑,暗自希望不要被点名。虽非恐惧至不能自持,但一想到要站到人前,心中仍难免紧张。

轮到我那次,站在讲台前,心跳比平时更快,开头几句甚至说得不太流畅。卜老师坐在第一排安静聆听,不时微微点头。讲完后,他笑着点评:“内容很有自己的想法,下次声音再洪亮些,就更好了。”简单的话语充满鼓励,让我的紧张随之消散。

后来,他又几次让我上台。我逐渐发觉,面对众人时的不自在,随着每一次实践悄然减轻。课程结束时,我虽非口若悬河,却已能更坦然表达观点。卜凡老师这种“推动”式的训练,于我恰似一种温柔的解锁,让我明白人的潜能需被适时推一把,方能突破自我,迈向新高。

乌市里的引路灯塔

而今,我供职于水电四局,在新疆米东项目部工作。告别校园,踏入社会,一切又需从头学起。

公司安排了“导师带徒”协议,我的导师是办公室的王莉主管。她是甘肃人,长相典雅,做事却干脆利落,迅疾如风又不失春雨态度。初入职场,懵懂无知,于各项办公事务、人际往来着实陌生。她却从不厌烦,从一份表格的制作,到一个会议的筹备,再到与各方人员的沟通协调,皆手把手地悉心指导。

她既教我如何高效地处理公文,也点拨我如何体察人情世故,与办公室的各位同事融洽相处。更难得的是,她常于闲暇时,与我谈起职业规划与发展路径,言语间充满了殷切的期望,如师如长,亦偶有母亲般的关怀。记得有一次我因粗心致一份文件出错,内心忐忑不安。她并未过多责备,而是细致地帮我分析纰漏所在,告知如何补救,并提醒我日后务必仔细。其言辞恳切,态度温和,让我的愧疚之余,更多了几分一定要做好的决心。

在这远离故土的西北边陲,王莉导师的指引,如同荒漠中的灯塔,让我这职场新人避免了诸多弯路,心中那份初来乍到的惶惑,也渐渐被一份踏实与沉稳所取代。她的存在,让我深信“师者”二字,从不局限于校园之内,它更是一种精神血脉,贯穿于一个人的终生成长。

尾声

今逢教师节,项目部运转如常。我坐在窗明几净的办公室里写些文字,而楼外的晚霞却灿如烟火,宛如星河落于九天。

此时,忽然懂得“打磨”二字的真义:不是斧凿刀劈的痛楚,而是如水滴石穿的持久润泽。嗟吁,十六载问道途中有幸得遇明师,他们以知识点亮蒙昧,用温情补缀遗憾,将怯懦铸成担当!

这一瞬,案头台历恰翻至九月十日。我整理衣冠,朝东方深鞠一躬——谨以此致敬所有以平凡身躯擎起不灭明灯,于春秋更迭中静默耕耘、薪火相传的师者。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