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四局文苑

工地“开放麦”

发布日期:2025-07-18 信息来源:第三分局   作者:靳羽茜   字号:[ ]

傍晚七点,施工机械的轰鸣渐渐平息,肇庆项目部生活区旁的简易混凝土平台上,却亮起灯光,人声渐密。平日此时,工人们多是休憩或闲谈,但此刻,不同寻常的喧闹和掌声却引得更多人循声而来——原来,这方寸之地正上演着属于工友们自己的“开放麦”之夜。

每周四晚雷打不动,这里就变成一片充满生气的“露天课堂”。主角并非外聘专家,而是工地上那些熟悉的身影:钢筋工、架子工、电工……轮番走上这朴素讲台,拿起话筒,将自身积累的安全要领、操作技巧或质量经验倾囊相授。

当架子工老李站上讲台,双手紧握话筒,目光扫过台下工友时,他语调陡然严肃:“安全帽不是安全帽,是保命帽!安全带不是安全带,是保命带!”——这发自肺腑的警示,让整个场地瞬间寂静无声。他继续讲着高空作业的“命门”:安全带必须高挂低用,就像在云端行走时牢牢抓住大地的手;脚手架扣件务必锁死,那是托住生命重量的基石。他的话语没有虚饰,句句源自汗水和教训,敲打着每个听众的心。灯光柔和地倾泻下来,映照着电工小王在台前摆开的线管、弯头等零件。他边演示边解说:“线管敷设,弯曲半径绝不能‘凑合’!”他详细讲解着操作细节,将平时最易被忽略的步骤,变成清晰的“施工地图”。

钢筋工老张的登场则更具视觉震撼:他蹲下身来,在现场的钢筋模型前精准示范起绑扎手法,手部动作利落而充满力量,犹如在编织工地的安全骨骼。他反复强调:“差一扣,松一丝,都是隐患的根子!”这些具体入微的实践智慧,让台下工友们频频点头,甚至有人举起手机录下这珍贵的一课。

“开放麦”的魅力,正在于它彻底打破了“我讲你听”的旧藩篱,从“被动填塞”转向“主动汲取”。当老张讲解完毕,新工人小陈立即举手发问:“张师傅,您刚才说钢筋搭接长度,规范上咋说的?有啥简便记法?”老张即刻停下脚步,重新站回模型前,掰开揉碎细细再讲。一个疑问的提出,往往激起众人共鸣,讨论层层深入,知识在问答之间被咀嚼消化,最终融为集体共识。一位青年工人感慨道:“老师傅讲得透,咱问得也痛快,比光听报告顶用多了!”项目部统计显示,活动自开展以来,每周参与率稳定保持在95%以上。那方寸讲台,成了经验沉淀与智慧流转的熔炉。

每次活动末尾,项目部班子成员也常常坐在人群中,和大家一起认真听讲。项目经理在总结时点明了活动的深意:“我们搭起这方小讲台,就是希望让每一位工友都成为主角——成为安全员、成为质检员、成为生产者。你站上来的每一分钟,都在为整个项目筑牢根基。”

这方小小混凝土平台,在夜色中仿佛化作一个智慧摇篮。当工友们手握话筒站上去,他们平凡的声音便成了照亮安全角落的明灯,成了连接千万条质量准绳的坚韧丝线,成了推动生产齿轮精密咬合的无声力量。工地“开放麦”以最朴拙的方式,在泥土气息中践行着“人人皆可为师”的古老真理——每个躬身实践者,都能成为知识与安全的薪火传灯人。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