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四局文苑

灯火阑珊处的答案

发布日期:2025-07-08 信息来源:第二分局   作者:戎帅帅   字号:[ ]

清晨,山里的雾气还没散尽,我裹紧工装,踩着沾满露水的碎石爬上施工现场的平台。眼前是伊逊河湍急的水流,和我们正在全力建设的滦平抽水蓄能电站的主体工程。作为项目的施工生产员,每天的工作就是盯着工程进度、协调现场资源、解决施工卡点,桩基、混凝土、钢筋这些词汇就是我生活的日常。

休息间隙,手机屏幕上滑过一则消息:在遥远的黎巴嫩,一座由中国援建的太阳能微电网电站,点亮了难民营里少年阿默手中的旧手机。更触动我的,是那份工程图纸上的特殊条款——“‌本工程优先雇佣具有电工基础的成年难民‌”。这让我想到我们工地上那些来自各地的工友,技术培训对他们而言,何尝不是改变生活的钥匙?后来看到报道,阿默的父亲靠电站的焊接培训,日薪翻了好几番,一家人搬出了难民营。这让人心头一暖,技术的力量,有时就是这样实在,能撑起一个家。

类似的故事在世界其他地方也在发生。看着屏幕上“‌黑暗中的手机亮光,终于照进了她的人生简历‌”这句话,我下意识地按亮了手里测距仪器的屏幕。光,确实能照亮前路。在这里,伊逊河的水流最终将转化为点亮千家万户的电力;而在万里之外,这些微小的光亮,同样在汇聚,给困境中的人带去机会和希望。

水电这一行,不仅是修大坝、建电站,它带来的改变,常常延伸到项目之外。技术培训,成了人们实实在在的生存资本。在一些大型国际水电项目里,合同里甚至明文规定了雇佣难民学徒的比例,或者要求把设备收益的一部分反哺到新难民的培训上。土耳其地震后重建的模式更巧妙,建水电站的同时盖抗震房,让难民参与施工,工时还能抵房租。这些做法,透着一种朴素的智慧和人情的温度——授人以渔,共同建设家园。

在山里待久了,有时会觉得我们干的就是些具体的活儿:盯钢筋绑扎的间距符不符合要求,协调混凝土浇筑的时间和泵车位置,检查水轮机座环安装的精度,签设备维修保养的单子……日子仿佛被这些琐碎填满。但看到那些报道,再回想自己签过的每一份技术交底、确认过的每一个设备参数,忽然有了更具体的感受。我们校准的每一个轴承、优化的每一次调度、签出的每一份报废单(也许那些旧设备在世界的另一个角落变成了职校的教学工具),都在为一个更大的链条贡献着力量。也许就像我们浇筑每一方混凝土,沙石沉降凝结,最终才托举起巍巍大坝。那些跨越国界的电流,承载的不仅是能量,更是无数普通人重建生活、重获尊严的可能。

收工下山,伊逊河在暮色中奔流不息。世界难民日刚刚过去,它提醒我们的不只是同情,更重要的是行动。1948年的《世界人权宣言》和后来的《难民公约》都写着,生存权的基础是水源、光明与希望的权利。这听起来很宏大,但落到我们水电人肩上,就是把手里的活儿干好——把脚下的电站建扎实,让水流转化为稳定可靠的光明。这大概就是我们这群在山沟里、在工地上忙碌的人,能献给世界的一份最本分、也最坚实的答卷。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