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岩石和钢铁的对话日记 |
|
|
|
清晨五点三十分,山间还裹着薄雾,安全帽上的头灯已经划破黎明前的黑暗。我跟着质检员小王往地下厂房走,钢楼梯被踩出清脆的回响,像一串晨起的闹铃。 “景工,你看,昨晚浇筑的垫层。”小王蹲在1号机组基坑旁,指缝间漏下混凝土碎屑,“表面有细微裂纹,可能是振捣不均匀。”他的检测锤轻轻叩击着灰白色地面,声音像是老中医叩诊时的沉吟。这个去年还在技术部看图纸的年轻人,如今连指甲缝里都嵌着水泥粉末。 上午九点的阳光斜射进引水主洞,潮湿的空气中悬浮着细密的水泥尘埃。小王把全站仪架在支洞交叉口,激光点在弧形的洞壁上跳动。 “模板安装偏差必须控制在3毫米内。”他对着施工队长比画,“上次验收的错台超标部位,今天必须打磨处理。”语气温和却不容置疑,让我想起他办公桌上那本被翻烂的《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书页间夹满彩色便笺。 正午的钢筋加工场热浪翻涌,小王蹲在待验区核对料单。汗珠顺着安全帽带滑进领口,在后背洇出深色地图。“HRB400的螺纹钢,设计间距15公分。”他突然用游标卡尺卡住某处,“这里17公分,超标两公分。”施工员递来的冰镇矿泉水在钢筋上凝出水珠,小王摆摆手:“先整改,晚班浇筑前复测。” 黄昏时突降暴雨,我们在排水廊道躲雨。手机屏光映着小王疲惫的脸:“上个月转岗时,王总说质检是工程的良心。”他摩挲着胸前的岗位牌,“现在才懂这话的分量。” 远处传来混凝土罐车的轰鸣,他猛地起身:“3号镇墩要开盘了,得去做塌落度试验。” 深夜十一点,手电筒光柱刺破仓号内的黑暗。小王踩着满地的泵管爬上脚手架,模板接缝处的水渍让他皱起眉头。“模板有点渗浆,马上加固!”他对浇筑班组长喊话,声音淹没在振捣器的嗡鸣中。我抬头望去,安全帽下那双布满血丝的眼睛,正倒映着仓面上升的皎洁月光。 “停!”小王突然按住模板工手中的电钻。正在安装的蜗壳层模板微微震颤,木屑纷纷扬扬落在他的检测尺上。“这个对拉螺栓间距超标5公分。”他指着图纸上的红圈,“水轮机层要承受8个兆帕的水推力,模板体系必须万无一失。” 施工班长老陈扯下口罩:“就差这点间距,监理那边……” “老陈,”小王掏出口袋里的钢卷尺,“去年有个电站发生垮模事故,就是因为对拉螺栓少了三排。”尺带哗啦啦展开的声音在廊道里格外清晰,“咱们这山腹里五百米深,真出问题,跑都没处跑。” 月光漫过山脊时,我们坐在观测廊道的条石上啃面包。小王忽然说:“上周女儿问我是不是在山里当警察。”他笑着掸掉工装裤上的水泥灰,我说比警察还厉害,要抓住每个想蒙混过关的质量隐患。远处的探照灯扫过压力钢管安装段,那些银亮的弧面像巨龙的鳞片,在夜色中泛着冷冽的光。 我忽然明白,在这与岩石和钢铁对话的深山里,正是无数个这样执着于毫米之争的身影,托起了整座抽蓄电站的脊梁。当未来某天山巅水库开始吞吐日月,那些藏在地底的质量印记,都会化作点亮万家灯火的能量。 |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