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四局文苑

江畔青衫

发布日期:2025-05-19 信息来源:北方公司   作者:李国华   字号:[ ]

青海的雪落在卷宗上时,我总以为法律就该是高原般凛冽的锋芒。攥着辞职信站在廉政教育中心灰白的廊道里,窗外的风裹挟着盐粒般的寒意,将文件柜上“公正廉明”的铜牌擦得锃亮。彼时的我,以为法律人的筋骨注定要嵌在法典与卷宗里,对即将奔赴的海南工地,心底生出几分轻慢——党建文员,不过是抄写会议记录、粘贴宣传栏的琐碎差事罢了。

抵达海口时,南渡江正裹着热带季风的溽热奔涌。海南龙塘大坝如一头未驯服的巨兽,钢筋骨架裸露在烈日下,坝体设计高程34.5米,混凝土总量将近20万立方米,相当于用巨石填平一座山谷。焊花溅落时像极了青海高原的星子,每一簇光点都在为这庞然大物编织静脉。

项目部办公楼紧挨着江岸,办公桌上搁着半本《民法典》,封皮已被潮气洇出褶皱。最初的时日,我常倚在江边的护栏旁,看安全员们顶着安全帽穿梭于基坑与脚手架之间,他们脊背上的反光条在暮色中明明灭灭,像一串被风吹散的代码。党建宣传栏的展板被我机械地更换,红底白字的标语衬着身后波涛翻涌的江面,显得格格不入——我总觉得,这里的热烈与粗粝,容不下笔墨间的规整。

转变始于一场暴雨。那夜暴雨如溃堤的银河倾泻而下,江面水位暴涨至警戒线以上1.2米。应急灯将项目部割裂成明暗交错的孤岛。所有人缩在会议室核对防汛预案,打印机吞吐纸张的窸窣声中,我瞥见总工程师手绘的拦河闸图纸——墨线遒劲如碑拓,边角处却缀着一行小楷:“截流当如立法。”

那一刻,看着桌面面上紧紧挨着的混凝土配合比报告与党建收文,我突然懂得,那些被我轻视的“思想动员会”,原是焊牢团队骨架的铆钉;安全帽下黧黑的面孔诵读党章时,眼神与庭审席上的庄严并无二致。

五一休假前夕,我随安环部检查工地隐患。机器的轰鸣声中,质检员跪在钢筋网间,用卡尺测量每一根钢筋的间距,汗水顺着额头滴落,汇入混凝土的缝隙。那一刻,我明白,无论是法典的严谨还是工地的坚韧,都是对责任的坚守。

南渡江畔,每一滴汗水都在诉说着对公正与安全的执着,远处,“党员先锋队”红旗在江风中猎猎飞扬,与塔吊臂上的五星构成微妙的对仗。安全总监指着监测仪屏幕上的数据曲线说:“渗流值多跳一个点,就是大坝的病瘤。”他的语气让我想起青海检察官宣读起诉书时的冷肃。原来工程与法律,都在用毫米与毫秒编织安全的网。

我站在观景台远眺。大坝如长剑劈开江心,坝顶全长456.8m,防洪标准按百年一遇设计,千年一遇校核,混凝土泛着青灰的光泽,像一卷被江水浸透的竹简。边坡上新撒的草籽已经萌芽,绿意点缀在石缝间,仿佛古老竹简上跳动的音符。

江水拍岸,声声入耳,宛如历史的回响,诉说着工程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偶尔翻翻来时带的法典,书页间夹着一朵干涸的格桑花——青海的雪与海南的雨,竟在坝体灌浆的震颤中达成某种和解。

暮色漫过江面时,项目部亮起灯火。敲击键盘的声音如夜色中的心跳,沉稳而有力。屏幕上闪烁的图表和数据,仿佛是这座大坝的脉搏,记录着每一寸混凝土的呼吸。窗外的江风带着湿润的气息,轻轻拂过桌角,将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悄然植入心底。每一组数字背后,都是无数次的测算与验证,是工程师们夜以继日的坚守。这份执着,正如法典中的每一条律文,严谨而神圣,共同守护着大坝的安全与稳固。

我望向江对岸的灯火,恍惚看见西北的雪落在了大坝之上。两地经纬在此刻坍缩成坝体里的一粒砂——法典的严谨、混凝土的缜密、党建的根系,终究都在山河的褶皱里,长成同一种沉默的脊梁。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