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厂游记:黄土塬上的温情诗篇 |
|
|
|
七月盛夏,陕北高原被炎炎暑气层层包裹,宛如被置于热浪翻涌的巨炉之中。我们一行五人,因工作安排,来到这坐落于黄土高原上的榆林三县净水厂。汽车驶出市区一头扎进十多公里蜿蜒曲折的黄土坡路。窗外,高楼大厦渐次退去,连绵起伏的塬峁如一幅古朴的画卷徐徐展开。我们被颠簸的土路晃得昏昏沉沉,就在意识逐渐模糊之际,一片齐整有序的建筑群如神来之笔,突然在山坳间跃然而出——榆林三县供水厂。 灰砖墙面被雨水冲刷得锃亮,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方方正正的办公楼前,两排树木英姿飒爽,叶片在热风中欢快翻动,露出银白的背面,似在向我们招手。就连路边的排水沟,都砌得方方正正,不见一丝泥污。这哪里是一个远离城区的水厂,分明是一座隐匿在黄土塬上的精致小庄园,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魅力。踏入办公楼,一股淡淡的墨香扑鼻而来,瞬间驱散了旅途的疲惫。职工书屋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二楼走廊的尽头。推开窗户,连绵的黄土坡尽收眼底,仿佛是大自然馈赠的壮丽画卷;而窗内,却自成一方静谧天地。长案上,未干的毛笔字墨韵飘香,砚台边的青瓷笔洗里,几支狼毫如沉睡的精灵,静静等待着下一次的挥毫泼墨。茶艺区,紫砂壶正冒着袅袅热气,几位身着工装的师傅围坐在一起,话题如潺潺溪流,从水质检测的自然科学,自然地流淌到刚上市冬枣的生活琐碎。“以前觉得守着水厂就是没日没夜地看机器,没想到在这儿还能练书法、学品茶,日子过得越来越有滋味了。”一位老师傅端起茶杯,轻抿一口,茶雾在他眼角的皱纹间弥漫开来,模糊了岁月的痕迹。书架上更是琳琅满目,专业手册与《陕北民歌选》并肩而立,书角都因频繁翻阅而卷了边。 从书屋出来,沿着走廊缓缓下行,一条栽满紫花苜蓿的小径宛如一条灵动的纽带,巧妙地将办公楼与宿舍楼连接起来。办公区的严谨与规范,生活区的松弛与惬意,在这短短几十米的距离中,被温柔地隔开,却又巧妙地融合,让人不禁感叹设计者的匠心独运。宿舍楼后的运动区,仿佛被施了神奇的魔法,充满了无尽的活力与激情。旧厂房摇身一变,成为了宽敞明亮的室内羽毛球馆。高挑的桁架保留着岁月的沧桑,翻新的玻璃窗则让阳光毫无保留地涌进来,在地板上投下格子状的光斑,宛如一幅美丽的拼图。一对人马正打得酣畅淋漓,他们跃起扣杀时,工装上的反光条如流星般划过,划出一道道绚丽的弧线。场边的沙发上,有人抱着冰镇绿豆汤,饶有兴致地观战,时不时插上一句俏皮话:“沙总你这球发得比塬上的风还偏,让人捉摸不透啊!”乒乓球室更是热闹非凡,球台旁堆着半箱矿泉水,两位年轻技术员为一个擦网球争得面红耳赤,最后还是棋牌室的老主任挺身而出,手里还捏着没打完的象棋子,当起了公正的裁判。 走出室内场馆,露天的球场连成一片,宛如一片欢乐的海洋。篮球场的篮板被烈日晒得发烫,几个小伙子光着膀子,尽情地挥洒着汗水,篮球在他们手中灵活地传递、跳跃,每一次投篮都带着对胜利的渴望。汗水顺着他们的脊梁骨淌进工装裤,留下了一道道奋斗的痕迹。旁边的羽毛球场则更具烟火气,食堂的阿姨正跟着姑娘们学发球,她手中的球拍总是不听话地往斜里飞,惹得围观者笑得前仰后合,欢声笑语在球场上空久久回荡。最妙的是这片场地的“混搭”风格,刚在台球室推杆的师傅,转眼就拎着球拍加入战局,运动服口袋里还别着没写完的工作笔记,仿佛在诉说着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 宿舍楼的服务区,藏着最贴心、最熨帖的细节。洗衣房里,全自动洗衣机欢快地转动着,发出嗡嗡的声响,滚筒里的工装随着水流欢快地翻滚,仿佛在跳着一支欢快的舞蹈。墙角的单杠双杠擦得锃亮,旁边的晾衣绳上,几件印着中国水电四局标志的T恤正随风轻轻摇晃,像是在向人们展示着它们的整洁与舒适。快递驿站的玻璃门总是敞开着,小邓姑娘笑着向我们介绍:“以前取快递得开一个小时车去高速路口,遇上暴雨天,回来浑身是泥,那滋味可不好受啊!现在,货架上的包裹码得整整齐齐,藏着把“娘家人”的贴心与温暖。” 绕到厂区门外,一片生机勃勃的菜园突然映入眼帘,宛如黄土坡上突然绽放的一抹绿色希望。满地西瓜圆滚滚的,像一个个绿色的皮球,绿皮上的纹路仿佛是被巧手精心画上去的,细腻而又逼真。紫茄子垂在枝头,被阳光晒得泛着油光,宛如一个个紫宝石,散发着诱人的光泽。朝天椒绿得鲜亮,像翠玉雕琢的箭簇,蓄满了大自然的蓬勃力量,瞬间激活了整个菜园的生机。豆角顺着竹架爬成绿帘子,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丰收的喜悦。最远处的玉米地已齐腰深,叶片在风里沙沙作响,像是在演奏一首欢快的田园交响曲。“这都是轮班种的,谁有空谁来浇浇水,大家齐心协力,这菜园才能这么生机勃勃。”正在摘豆角的师傅抹了把汗,竹篮里的黄瓜已经堆成小山,“昨天食堂的凉拌黄瓜,就是从这儿摘的,新鲜又美味。”食堂的窗明几净里,藏着最动人的秩序与温情。靠墙的餐具柜排成笔直的一列,像一个个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职工们的用餐时光。每个柜门都贴着职工的名字,有的标签上还画着可爱的小笑脸,仿佛在向人们传递着温暖与关怀。打饭时,项目负责人指着墙上的二维码热情地说:“咸了淡了、想吃啥,扫这个说一声,第二天保准有回应,我们一定让大家吃得满意。”正说着,一位年轻职工拿起手机扫码,屏幕上跳出“今日建议:希望晚餐加小米粥”的输入框,简单而又直接地表达了职工们的需求。餐桌上的凉拌黄瓜带着清冽的蒜香,咬下去时,仿佛能尝到菜园泥土的气息,那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水厂对职工的深情厚意。 傍晚时分,我们漫步在宿舍区后面的长廊上,爱心通勤车停在路边。“每周五去县城,每两周跑趟榆林市区,”项目负责人指着发车表笑着介绍,“时间都是大伙儿商量定的——周六上午十一点走,让夜班的能睡个囫囵觉;晚上八九点回来,刚好够在城里聚个餐、逛逛街,让大家既能好好休息,又能享受生活的乐趣。”四十多公里的路程,被这趟车裁成了恰到好处的片段,既不耽误职工们的休息,又留足了热闹的空隙,让生活充满了期待与惊喜。 暮色渐浓,我们站在塬上回望。办公楼的灯次第亮起,宛如夜空中的点点繁星,职工书屋里的茶香大概还在漫溢,弥漫着浓浓的文化气息;食堂的窗里,餐具柜的玻璃门反射着灯光,像一片细碎的星河,闪烁着温暖与希望的光芒;通勤车的尾灯渐渐融进远处的山影,载着满车的笑语驶向县城,驶向美好的未来。 这片藏在黄土高原褶皱里的水厂,没有惊天动地的口号,却把对职工的心意织进了每个日常细节里。它是菜园里自然生长的瓜果,散发着清新的芬芳;是书案上未干的笔墨,书写着职工们的精神追求;是通勤车上恰到好处的时刻表,承载着职工们的幸福与梦想;是餐具柜上写着名字的标签,传递着温暖与关怀。它们像七月的风,不声不响地掠过塬上,却把日子吹得舒展又明亮,让每一位职工都能在这片土地上感受到家的温暖与幸福。 |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