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四局文苑

【品牌采风】环北部湾广东工程,因何而来

发布日期:2025-08-20 信息来源:南方公司   作者:李智童   字号:[ ]

雷州半岛,状若广东版图这只“大象头”的鼻尖,傲然挺立于大陆最南端。它三面环海,拥有着狭长的海岸线,沿岸葱茏的红树林随风摇曳,似是大自然精心绘制的绿色画卷。初临此地,目之所及皆是生机盎然,很难将其与“干旱”“缺水”这样的字眼联系在一起。

然而,大自然这位神工巧匠,却在这里落下了矛盾而复杂的一笔。雷州半岛中部高、两端低,形似“龟背”,导致天然储水能力极弱。境内的中小河流源短流急,宛如匆匆过客般独自奔流入海。即便台风过境时带来丰沛的降水,也如昙花一现,难以在这片土地上留存。

这是一片“水神”时常光顾,却不眷恋的土地。磅礴水源如白驹过隙,浩荡而来又匆匆而去,当地的人们年年盼水如盼金。

面对干旱,雷州半岛的居民们从未放弃过抗争。自宋代起,他们便凭借着双手和智慧,凿渠引水,修建了“何公渠”“戴公渠”等一系列引灌工程,试图在这片干旱的土地上开辟出一片生机。新中国成立后,30万劳动大军齐心协力,修建了鹤地水库与雷州青年运河。这一伟大工程,短暂地改写了当地苦旱的历史,让这片土地焕发出新的活力。

然而,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雷州半岛的用水需求急剧攀升,青年运河的输水量已难以满足需求。缺水的困境再次降临,生活、生产、生态各方面均面临着严峻挑战。

生活用水困难首当其冲,季节性断水成了常态。每年旱季,许多村镇只能依赖政府送水车来维持基本的生活用水需求。部分偏远地区的居民,甚至需要步行数公里取水。与此同时,地下水超采问题日益突出,水质逐渐恶化,部分区域出现了苦咸水渗透,对居民的健康构成了潜在威胁。

农业、工业和生态环境也未能幸免。红树林湿地,这片被誉为“地球之肾”的生态宝地,因淡水补给不足,部分区域出现了退化趋势。生物多样性受到影响,许多珍稀物种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湿地的生态调节功能也随之减弱,进一步加剧了缺水的困境,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水资源短缺,已然成为雷州半岛可持续发展的“卡脖子”问题,解决缺水难题迫在眉睫。

新世纪,饱受缺水之困的雷州半岛迎来了转机。2013年,国务院《珠江流域综合规划》明确提出新建“西水南调工程”。珠江水系西江的丰沛水流,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向南,跨越山峦,为雷州半岛注入“生命之源”。

但真正的突破在2020年。水利部在审查环北部湾水资源配置工程总体方案时,做出了一个关键决策——广东和广西分省(区)建设,按用水需求各自建设工程,分散取水。至此,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正式“破茧”。

这条承载着无数人希望的“生命水脉”,由1条输水主干线、3条分干线组成,通过5座泵站加压提水,借助隧洞、箱涵、渡槽、管道等封闭“输水脉络”,串联高州水库、鹤地水库等12座水库,形成江河联调、水源互济和蓄丰补枯的立体水网。

当西江水穿越云开大山,奔腾不息地流经湛江、茂名、阳江、云浮四市的田间地头,流向雷州半岛的千家万户时,它将成为一把解锁区域发展瓶颈的“金钥匙”。每年21亿立方米的优质水源,为这片渴望甘霖的土地注入崭新的生机与活力。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