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采风】我把故事交给时间 |
|
|
|
|
办公室的日光灯管嗡嗡作响,键盘敲击声此起彼伏,我正埋头在一堆报表与文件中,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就在这时,手机铃声突然响起,屏幕上跳动着“王总”的名字,我深吸一口气按下接听键,“小马,过几天你去参加采风活动吧”,项目经理温和的声音从听筒那头传来。彼时的我,正被手头繁杂的工作缠得焦头烂额,下意识地回复道:“好的,王总。” 挂掉电话,我继续投身于工作中,试图将这个突如其来的任务暂时抛在脑后。可当夜幕降临,办公室的灯光逐一熄灭,我收拾好东西走出办公楼,晚风吹在脸上,那份被忙碌暂时掩盖的焦虑,才如潮水般汹涌而来。回到宿舍后,一个又一个疑问在脑海中盘旋:我去了都写些什么啊?面对一个陌生的项目,他们的故事该如何精准捕捉并用文字描绘呢? 那天晚上,焦虑如同藤蔓般缠绕着我,连梦境都被不安填满。还在为稿件未完成而发愁,不知道从哪下笔让我手足无措。惊醒时,窗外天还未亮,望着朦胧的夜色,心中满是迷茫。 但转念一想,人生本就是一场充满未知的旅程,正是那些未曾经历的挑战,才让成长更有意义。从上学时第一次站在讲台上演讲,到工作后第一次独立完成工作,每一次突破,不都是从克服焦虑、勇敢尝试开始的吗?与其在原地担忧,不如主动出击,为采风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接下来的几天,我利用工作之余,查阅公司网站上的采风报道,学习优秀稿件的写作思路与角度,提前梳理此次采风可能涉及的领域,随着准备工作的不断推进,我心中的焦虑渐渐消散。 当我走进引江济淮项目,看到同事们在各自岗位上忙碌的身影——有的早出晚归,紧盯现场生产;有的在办公室里反复核算数据,只为确保每一个细节都准确无误;有的在与合作方沟通协调,耐心解决遇到的问题……这些真实而鲜活的场景,瞬间触动了我的心弦。 我拿着笔记本,穿梭在各个工作区域,与同事们面对面交流。他们热情地分享着自己的工作经历、心得体会,讲述着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克服困难后的喜悦。在与一位老同事聊天时,他说:“干我们这行,哪有一帆风顺的?但只要心里有目标,肯坚持,再难的关也能过去。”这句话,像一束光,照亮了我内心深处,也让“关关难过关关过”这句话有了更真切的意义。 夜幕沉沉,我回到住处,坐在书桌前,白天在项目现场的所见所闻却仍在脑海中反复回放——同事们讲述故事时眼底的暖意、紧盯施工细节时坚定的眼神、聊起克服困难时朴实又有力的话语,一幕幕鲜活得仿佛就在眼前。可当我打开文档,指尖落在键盘上,却突然慌了神:那些触动人心的瞬间,该如何用文字准确传递? 我试着敲下几行字,读来却觉得生硬又单薄,完全没能勾勒出那份鲜活与厚重,只好狠心删掉;再重新组织语言,依旧不满意,删删改改间,屏幕又变回了空白。我望着那片空白,只觉得白天积累的记忆像被打翻的珠串,一颗颗零散的珠子滚得到处都是——有老同事布满老茧的手,有年轻技术员熬夜后泛红的眼,还有机器轰鸣中大家并肩的身影,可我怎么也找不到一根能将它们妥帖串联的线,连呼吸都仿佛跟着沉了几分。 恍惚间,想起之前在文苑里看到的一篇名为《太难写了》的文章,此刻才真正懂了那种无力感——不是故事不够动人,而是我的笔墨太过有限,笔下的文字轻得托不起建设者们日复一日的坚守——那些迎着朝阳出发、披着星光返程的日子,那些为了一个数据反复核算到深夜的执着,那些面对突发状况时毫不退缩的担当。 此刻面对四局建设者们用汗水与坚守绘就的这幅“引江济淮奋斗画卷”,每一处细节里都藏着不为人知的故事,每一个身影后都站着沉甸甸的责任。我终于明白,有些重量,文字终究写不完;有些温度,笔墨终究描不出。或许不必急于求成,也不必苛责自己,索性把这份记录交给时间——那些藏在工装上的汗渍、刻在掌心的老茧、融在笑容里的坚定,会随着引江济淮的流水缓缓向前,会在项目落成的那一刻愈发清晰,而我能做的,只是尽己所能,把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轻轻落在纸上,剩下的,便交给时间去验证,去沉淀。 |
|
|
|
| 【打印】 【关闭】 |

